市人大代表、雨花外国语小学副校长石莉在今年3月份到雨花街道花神庙社区的选民接待中,选民陈孝兰提出,雨外小做为驻地学校,能否配合街道社区围绕花神文化开展活动,将花朝节这一南京南郊古老民俗继续办下去,并将其引进当地小学课程,作为课外研读课程。接到这个选民建议后,石莉代表积极向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汇报沟通,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中第三节对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的相关要求和教育部2001 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规定,根据学生特点和本地实际, 积极在雨花台外国语小学挖掘花神人文资源,开发、设计有关花神文化传承的德育课程,生动、直观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一方面,针对农历二月十五“花神节”,农历二月十二百花生日、九月十六菊花生日花神庙举办庙会的传统,雨花外国语小学花神庙分校的孩子,每年都会过“花神节”,逛花市,为花庆生,从而衍生出学校的文体拓展课程:传统花神节日与校本课程的捆绑式融合,从了解节日的由来,到花农的习俗,到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从搜索到学习到体验到怀念,不断受到传统历史文化的熏陶。每年的四月,雨花外国语小学还举办“童心向美,明礼成长”十岁成长仪式,孩童身着汉服由各班级的班主任老师带队穿过成长之门进入主会场,书院老师焚香静气,宣读诰文,并给孩子们朱砂启智,启蒙描红,正衣正冠,完成了由儿童向小小少年的转变,旨在挖掘传承花神地域文化,更好地与社区居民互动。
另一方面,在石莉代表的努力下,学校还将花神节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一是美术课:渗透花之“美”。欣赏花的图片,制作花的书签、标本、图画等,培养学生美术综合能力。通过从“鉴赏名家名作”到“试着画一画”的学习过程,逐级提升要求,培养学生绘画素养。二是科学课:渗透花之“真”。走出教室观察花,介绍花的基本知识(花名、花貌、花类)、培育花木的技能,认识花对环境的影响,对美化生活所起的作用,了解花文化的发展史、花克隆技术与发展前景等,并写出实验报告或科学小论文。三是语文课:渗透花之“雅”。语文教材中不乏写景状物、借物抒怀的美文,集合与花相关的词语、诗歌、散文等,举办朗诵会;开展“我为花儿写花语”的比赛,写作花的观察日记、征文;为自己编写一句关于花的座右铭;设计以花为主题的手抄报等。进一步了解花的特点、秉性和作用,着重对花的品性进行挖掘,感悟花的内涵、赞美花的品质。四是思品课:渗透花之“善”。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利用花文化渗透花的药用、食用等生活常识教育;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利用花文化渗透栽花、养花、护花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绿化、美化公共环境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担当。
同时,石莉代表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街道社区组织开展的“花神庙花朝节”启动仪式,通过观看花神文化展板了解花神文化、花神花语、历史渊源等,赏花景、猜花谜、扎花灯,深入了解传承花神文化、雨花民俗风情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