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代表之家”作用保证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作者:时间:2018-01-08点击:74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要求,发挥好“两个机关”作用是当前和今后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任务。要实现“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证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就应围绕人大工作职能,建好代表履职平台,将人民民主制度触角延伸到群众之中。依托“人大代表之家(站)”,架起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使“人大代表之家(站)”成为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增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体验的重要载体,成为反映民声、汇集民智、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的重要平台。

  坚持标准化建设把握建“家(站)”核心要义

  以规范工作制度、保障代表履职、务求活动实效为出发点,按照1+N”模式,即每个乡镇(街道)建好一个“人大代表之家”和N个“人大代表联络站”。按照分类指导、科学布局、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原则,全县建成19个代表之家,71个代表联络站,并把“家(站)”向生产一线和群众聚集地延伸,分层建“家”立“站”,使市县乡三级代表就近进“家”入“站”开展活动。县人大常委会按照“四统一”标准规范“家(站)”建设。

统一标准。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人大代表之家(站)”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对“家(站)”建设提出统一要求,做到硬件标准化、软件规范化。

统一标识。提供经费保障,统一制作标识牌匾、席卡、胸牌,增强代表履职仪式感。

统一硬件。统一采购办公设备及书籍,做到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接待选民日制度、向选民述职制度,代表基本信息和工作计划、接待选民计划、代表述职评议计划“三上墙”,便于选民与代表交流,保障选民监督权。同时,统一配备选民信报箱,随时接受群众来信。

统一台账。统一印制“三簿二册”,即《人大代表之家(站)活动登记簿》《人大代表接待选民登记簿》《人大代表述职登记簿》和《代表花名册》《代表履职手册》,规范日常活动开展。

  突出规范化管理保障“家(站)”活动常态运行

  管好用好“家(站)”,确保其规范运行,发挥实效,做到外在形式和内在内容相统一。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县人大常委会负责人联系点制度,领导牵头,各工委协作,通过个别抽查、分组督查、重点检查等方式,对“家(站)”建设现场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困难。乡镇(街道)人大认真做好“家(站)”管理运行,“人大代表之家”由乡镇(街道)人大主席(主任)负责管理,日常工作开展由人大秘书负责;“人大代表联络站”由组织能力强、号召力大的县人大代表负责管理,日常活动开展由所在村村干部负责。

  健全履职制度。建立和完善家(站)各项制度既是依法履行代表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固化工作成果的重要保障。常委会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按照“总结、完善、继承、提高”的原则,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先后出台常委会联系代表和代表联系人民群众、人大代表分组监督“一府两院”重点工作、常委会关于县人大代表履职评价、人大代表接待选民反映问题的处理等一系列办法,为“家(站)”组织代表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和工作规范。

  突出典型培育。东海县人大常委会按照“体现共性、彰显个性”要求,不搞“一刀切”,力求因地制宜、特色彰显,切实发挥“家(站)”实效作用。同时每位常委会负责人抓好一个“家”一个“站”典型示范,利用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全面提升标准。

  统一活动部署。各乡镇(街道)人大及各代表小组利用“家(站)”集中组织代表专项学习,传达部署各级人大关于代表活动的要求,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能力。截至目前,各“家(站)”开展学习培训、工作交流近500次。

  创新四个维度发挥“家(站)”平台载体作用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拓展代表依法履职宽度。接待选民日活动是“人大代表之家(站)”日常活动的基本内容。2017年以来,各级人大代表共接待选民3000多人次,收集问题600多件。根据东海县委“强县富民”工作部署,县人大常委会在全县各级代表中开展“创新富民,我行动”主题实践活动,明确“六个一”(即为“强富美高”新东海建设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办一件民生实事,联系一个贫困户,化解一次矛盾纠纷,反映一个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一次大调研大走访活动)活动目标。2017年以来,全县三级人大代表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走访3452人次,反映民生问题458件,提出合理化建议601件,推动解决民生实事329件,化解矛盾纠纷478起。全县各级代表已成为一支“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解民忧”的重要政治力量。

创新“一题三单”机制,提升代表为民服务温度。接待选民活动若不流于形式,就需解决人大代表履职“虚化”和群众诉求解决难的问题。按照《关于东海县人大代表接待选民反映问题的处理办法》规定,代表走访接待选民反映的问题中,具有普遍性、焦点性的重大问题,以议案建议形式提出;具有紧迫性、必要性的个性问题,以“报告单”“交办单”“反馈单”(“一题三单”机制)形式推动办理。2017年,代表接待选民反映的249件问题中,229件以“一题三单”形式提出,其中13件民生微实事,通过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交办而快捷有效地解决。“一题三单”程序简洁化、办理速度快、社会效果好,成为一条为民办实事的绿色通道,受到了代表和群众的好评。

  开展分组监督活动,增强代表依法监督硬度。为丰富代表活动形式,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东海县人大常委会将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中重点工作分解到24个职能部门,由各乡镇(街道)和机关代表小组进行“一对一”监督。各小组通过查看现场、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督查重点工作落实情况,总结成绩、查找不足,提出合理化意见,有效推动“一府两院”重点工作的落实。

  拓宽“家(站)”建设思路,拉近代表与群众紧密度。在“家(站)”实现全覆盖、重规范、求实效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建“家”立“站”思路,使代表和群众联系“零距离”。如创立“三日合一”制度(即把代表接待选民活动日与民情访谈工作日、党员活动日相结合),在重点乡镇村村建立“人大代表工作席”,在企业设立“人大代表联络站”,在乡镇集市设立“集市代表联络站”等,使“家(站)”不断向基层延伸,做到哪里人群集中,哪里就有代表之家,让代表随时随地掌握民情民意。

  加强考核评价有效激发代表履职活力

  建立代表履职积分评价体系。东海县人大常委会实行县人大代表年度履职积分公示制度,对代表每年在人代会期间和闭会期间履职情况分15项量化考核,每半年将积分结果在“家(站)”公示一次,把代表依法履职、积极参加“家(站)”活动、接待选民、反映民声等“软指标”变成“硬任务”,进一步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引导代表把荣誉感变成使命感,同时也为建立不称职代表退出机制提供依据。在年中、年底将全县336名县人大代表履职积分结果统一在所属“家(站)”公示上墙,接受全体选民监督,并于第二次人代会期间,印发全体代表。年度总分低于60分的,将进行约谈;连续两年低于60分的,视情况请相关部门劝辞。每年人代会对表现突出的县人大代表予以表彰奖励,树立代表履职尽责的良好形象。

  开展优秀“人大代表之家(站)”建设评比活动。东海县人大常委会出台优秀“家(站)”评比标准,通过评选和表彰,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氛围。在每年全县乡镇(街道)人大工作总结会上,对优秀“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进行表彰奖励。在评先机制的带动下,全县“家(站)”建设、运行质量有了快速提升。

  实施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考核机制。东海县人大常委会加大对乡镇(街道)人大“家(站)”建设等工作考核力度,制定出台乡镇(街道)人大代表之家(站)规范化建设考评办法,并将考核结果列入全县目标考核范畴,切实增强乡镇(街道)人大对“家(站)”建设、活动组织的重视程度,确保“人大代表之家(站)”管起来、用起来、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