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全区深化创新名城建设
工作情况的报告
区科技局局长 程道伟
2021年5月31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推进全区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部署要求,我区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的支持监督下,于培育创新主体、建设创新载体、集聚创新要素和优化创新生态等方面,不断放大创新发展的汇聚效应。
(一)加速培育创新主体
全区稳步前进,持续打造“科创企业森林”,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全域高新”,在软硬结合上下功夫,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双创生态升级版,持续提升自主创新和创新转化的能力。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政策体系,构建由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特色园区载体组成的高企摸排培育服务支撑网络。落实资本市场、独角兽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都市工业“四大培育计划”,建立“哪吒-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链条和雁阵梯队,打造高科技高成长企业集群。
2020年高企培育连续第三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总数达722家,净增数再创新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首次突破1000家。47家初创期科技企业获得经济发展贡献奖励,5家企业获得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全链条式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基本建立,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
(二)不断壮大创新载体
全区深化拓展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果,推进金融信息创新中心、工控信息创新中心和政务信息创新中心建设。聚力区内创新资源,建设各类科创载体,为超过1900家入驻企业提供了现代化办公园区,在去年底公布的2019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中取得优异成绩,全国1173家国家级孵化器中有235家被评为A类优秀,其中南京市20家,我区有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优秀,优秀率高于市平均水平。
立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创新形式开展“生根出访”等计划,持续与爱尔兰、俄罗斯加强合作。用好创新周、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等载体平台,深度挖掘对接创新资源,积极构建与生根目标国家的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国际资本、创新载体之间的合作桥梁,持续推进南京(爱尔兰)海外协同创新中心深运营,已有11家国内外研发机构、知名跨国公司在雨花台区建设高端研发机构,4家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不断集聚国际创新资源。
(三)充分汇聚创新要素
全区坚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出“小群体、微服务、大联动”模式,使创新要素服务的供需对接更精准。“苏科贷”“宁科贷”等专业化、精准化的科技金融产品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券、加计扣除等政策惠企力度进一步加大,“真金白银”让企业、人才获得满满。2020年区内亿嘉和公司获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获得资金奖励1000万元。善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获得省科学青年会员创新创业大赛农业科技领域创业组二等奖,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
加速集聚创新人才,推进区域人才引进、培育、服务三管齐下,通过成立“谷雨双创学院”,创设“谷雨培训营”“谷雨成长营”“谷雨加速营”,持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深化创新人才的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改革;举办首届软件谷1024程序员节、第三届双创大赛、“精鹰归谷”软件谷IT人才招聘会等双创活动,集聚科技顶尖专家2名、创新型企业家7名、高层次创业人才15名,全区高层次创业人才总体年纳税超过3000万元,其中有27人获得风创投融资。
(四)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全区定位“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要求,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聚焦建设“江苏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全区不断加强制度改革创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造高效政府服务体系,为区内企业在行政审批、资质认定、融资贷款、清费立税和知识产权申报等方面,提供“一站式”、“全程化”、“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在“智慧雨花”基础上升级推出的“及时雨”政策直达平台率先发布。目前已集成7项免申即享和4项即申即办政策服务,以智能化手段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为科技企业提供高效精准服务,真正实现“让政策找人、让数据匹配、让资金直达”,在创新名城下起了7×24小时、永不间断、全域覆盖的政策服务“及时雨”。
二、下一步工作做打算
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总体要求,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下,以培育高质量的高新企业为抓手,以建设创新名城为主线,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推进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培育和创新名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培育科技企业,强化创新主体建设
细致摸排跟进,继续建立健全软件谷高企培育库和重点企业创新全要素监测数据库;构建由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特色园区载体组成的高企摸排培育服务支撑网络;针对申报企业、楼宇载体、服务机构等不同主体配套提供高企入库奖励、入选奖励、研发经费奖励、高端人才奖励等多项政策扶持;优化申报服务,聘请高企申报专家组成智囊团,为企业提供点对点个性化服务,实现“初创企业-中小企业-入库培育-高企”培育链无缝对接。
(二)打造精品孵化载体,开拓创新空间
2021年度继续加强实地走访,对各级载体实施针对性扶持。根据我区产业优势,不断优化孵化服务体系,确保为全区创新创业者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一是提高孵育质量。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是个长期、细致的工作,涉及的行业和部门较多,2021年以“雨花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以27号文奖励政策为基础,拓展更多资金扶持项目,为创业企业谋求发展。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基于物理空间的房屋租赁模式,孵化服务仅能提供有限的工商、税务、财务等功能服务,服务内容略显单薄,2021年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有效集成创业服务资源,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增值服务,降低创业成本,激发创业活力。三是打造创业品牌。挖掘创业“明星”、优秀服务中介、孵化器管理人员加以广泛宣传;加强媒体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进一步打造雨花创新创业品牌。
(三)推进国内外合作,集聚创新资源
在疫情下开启“云出访”模式,持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在境内主动拜访各生根合作国领事馆,加深合作联系,共同搭建合作创新沟通平台。在境外,充分发挥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作用,多途径加大线上对接治谈力度,在引进海外人才基础上加强科技企业资源导入和本地转化;深入实施百校对接计划,加快与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院校“政产学研”纵深合作,搭建校企资源合作平台。实现共建一个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落地,引进各类双创人才,开展一系列对接活动,建立一个长效稳定深入的合作机制的工作目标。
(四)把准人才工作脉络,落实创新人才政策
积极探索建立人才要素为牵引的高端人才服务,坚持发挥高端人才在创新型企业建设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广泛宣传高层次创业人才计划等各类政策,构建以企业绩效和市场评价为主要依据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区高层次创业人才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端智力支持和坚实有力的人才保障。
以上报告如有不当之处,请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