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区2021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

作者:时间:2022-03-30点击:1339

雨花台区2021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


雨花台区人民政府

2022329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和区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受区政府委托,现将我区2021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环境质量状况

2021年,我区严格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推进减污降碳为抓手,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生态环保领域安全。全年环境质量比2020年有了明显提升。空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我区PM2.5浓度均值26.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4%,排名主城第一,指标改善幅度全市第一;空气优良率83.0%,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主城排名第二;降尘量3.92/·平方公里,排名主城第三。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生态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区域内未发生源发性环境安全事件。声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功能区噪声平均值为54.8分贝,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达标率100%

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21年度,市委、市政府与区委、区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中涉及28项重点任务全部完成。

(一)围绕减污”“降碳,推进雨花绿色发展实现新作为

1.积极开展碳达峰研究。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研究,编制《雨花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核定全区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

2.深入推进源头减污降碳。严格执行三线一单及差别化环境准入机制,推动落后产能稳妥腾退,淘汰低端低效产能,推进老旧燃煤机组淘汰工作,落实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梅钢公司全年共耗煤377.3万吨,完成年度控煤任务。

3.宣传倡导绿色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绿道建设、绿色建筑、绿色学校等绿色创建。完成6公里绿道建设,全区林木覆盖率稳定在31.31%以上,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达100%,我区亚东天界幼儿园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第十批国际生态绿色学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不断深入人心。

(二)围绕达标”“提质,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新突破

1.科学擘画,长江大保护成效显著。一是在全市率先完成长江大保护雨花综合执法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南京市长江大保护雨花综合执法中心作用,实施立体化、信息化、智慧化监管,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打造水上岸上空中全方位监管网络,形成精准、高效的执法合力,持之以恒推进长江经济带雨花段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工作。2021年度,共检查企业2163家次,发现问题82个,实施行政处罚50次,处罚金额260余万元。二是在全市率先完成排口整治工作。紧盯213个排污口整治任务,按照查、测、溯、治工作要求,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清单,实施挂图作战,在全市率先、超额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年度整治工作,成为南京市2021年度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示范区。三是在全市率先创建首个湿地生态修复基地。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狠抓入江支流断面水质提升、岸线清理等重点工作,严格建设项目准入,确保长江雨花段沿线区域不新增污染建设项目,并创建了南京首个湿地生态修复基地——雨花三桥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基地。

2.精准施策,全区空气质量稳步提升。一是压紧压实属地责任。制定《雨花台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点位长制管理办法(暂行)》,强化责任落实,完善日通报、周调度、月分析、年总结机制及-部门-街道(园区)-社区-网格员一体化机制,全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二是强势推进项目治理。全部按期完成331VOCs治气工程项目。精准帮扶72VOCs重点企业制定自主减排措施,深入推进汽修、工业等重点企业实施深度减排。三是全面加强面源污染防控。编制《雨花台区国控点巩固提升暨点位长制度资料汇编》,动态更新中华门国控点3公里范围内污染源清单,梳理排查全区62个社区污染源,实施挂图式作战、销号式管控、靶向式治理。对(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污染排放检测,共检测5196台,对72台不合格,责令限期整改,对超标严重的8台立案处罚。完成餐饮油烟污染规范整治220家。四是重点强化污染应对。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更新全区37家年度大气应急清单,实时紧盯汽修等重点企业排放,以常态化严管代替应急管控,一毫克一毫克地争取。2021年度,全区PM2.5浓度均值主城排名第一。

3.紧盯目标,治水攻坚成效保持稳固。一是落实直通断面长”“河湖长制。充分发挥断面长”“河湖长制作用,凝聚河湖保护治理的强大合力,加快推进水环境工程建设,通过平安雨花微信群等平台,第一时间发布省、市相关工作要求、建议、环境质量日报旬报、预警信息等,确保第一时间整改落实到位。二是强化水质日常监测。每月对全区7条重点考核河道,59条劣类一般水体,6个湖泊(水库)共72个水体,90个断面及秦淮新河沿线6个泵站水质进行监测,为全面提升水质断面稳定达标提供依据。每月编发《雨花台区环境质量》简报,督促街道及相关部门开展不达标水体整治。三是强化汛期水质保障。制定全区汛期防范水质下降应对预案,强化排涝泵站进行监测,每日对国考、省考断面动态跟踪监测,每月对水质自动站进行巡查、监测,确保汛期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四是推动跨界水体协同治理。落实秦淮新河、板桥河等跨界水体联合整治工作,加强上游来水监测,开展沿线污染溯源排查。

4.严格监管,治土攻坚有序推进。一是完善方案机制。印发《南京市雨花台区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扎实开展2021年度全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编制土壤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为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加强治理修复。完成19个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工作,原第二钢铁厂地块、原南京依维柯地块均按省土壤审计要求完成风险管控工作。有序推进贾东村污染地块整改土壤修复工作,建立我区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制度,坚决杜绝毒地交易。全年累计清运污染土壤6万余立方。三是强化问题整改。组织召开土壤污染防治推进会、联席会,高标准抓好工作推进,完成涉及我区问题排查和整改,并举一反三,强化整改成效,累计出动3559人次,检查企业989家次,发现一般性环境安全问题830个,已全部完成整改。

5.居安思危,环境安全生产全面保障。一是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先后制定《深化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工作具体实施方案》等方案,组织召开综合治理调度会、培训会,先后培训9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我区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环境管理综合水平。二是加强联合执法。印发《关于完善危险废物等安全整治联合执法工作的通知》等,组织公安分局、区卫健委等相关部门对企业废弃危化品转移进行现场核查并指导,规范和安全转移处置,严防发生外包装损坏等突发环境事件,全年累计城管转移废弃危化品超12吨。三是强化应急演练。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完成全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受到市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督促重点企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修编和备案工作。四是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持续开展核与辐射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三年行动,修订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年度辐射事故应急演练,对26家单位进行许可证申领现场核查、整改、发证,累计办理辐射许可证手续28次。五是提升预警与防范能力。推进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和队伍建设,督促较大环境风险企业开展环境安全达标建设和巩固提升八查八改工作,完成19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满3年的环境风险企业修订环境应急预案并备案。

(三)围绕整改”“巩固,推进环境突出问题解决实现新进展

1.聚力攻坚环境突出问题。以迎接第二轮环保督察为契机,对已完成整改的129件中央、省环保督察信访交办件等组织回头看检查,举一反三,以一街一册的形式发放至各街道(园区)及相关责任部门,防止整改事项回潮和问题反弹。

2.及时回应群众关切问题。把完善信访投诉工作机制、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创新监管手段,规范处理程序,采取指导帮扶、行政约谈、限批停批、立案查处等四项措施综合施策,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年累计受理查办环境信访投诉共计25031,全部及时分转、查办、回复和督办到位,办结率100%,回复率100%12369环保投诉件总数同比下降46.5%,超额完成市下达指标任务。

(四)围绕监管”“执法,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

1.突出依法治污,强化法治能力提升。一是强化法治阵地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普法教育宣传阵地建设,建成环保法制公园”“生态文明科普墙等宣传新阵地,普德村路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被评为南京市生态环境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示范基地。二是推进法治宣传教育。编制《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一批普法课件,组织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区人大、各街道(园区)主要负责同志以及重点企业进行普法培训,共组织法律学习培训13场,1000余人次参与培训学习。三是加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两高项目排查整治,组织开展创绿帮扶;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全年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16件次,处罚决定额823.5万元,行政处罚力度全市第二、主城第一,行政处罚案件规范化评查全市第二。生态损害赔偿案件5件,赔偿额24万余元。

2.提升科学赋能,强化环境设施建设。一是全面完成水质自动站建设。加大自动化监测设备的投入,完成板桥河板桥闸内和工农河二十五路桥等2座市控入江支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并投入正常使用。二是完善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加密布设34TVOC站点,完成42家(59套)汽修VOCs排放浓度在线监控升级改造、2套柴油车黑烟抓拍设施点位建设、16TSP监测设备,实现全方位监管。三是借助科技手段的运用。利用雷达扫描、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不定期积尘走航监测,实现科技治污、精准治污。

3.强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环境执法效能。一是强化项目审批服务。严格落实《南京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等准入要求,梳理2021年国家、省、市重大项目涉及雨花台区重大项目23个,审批建设项目16个,登记备案项目172个,自主验收项目34个,强化服务意识,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二是深化排污许可管理。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建立健全污染源一证式管理新模式。组织57家排污单位参加法律政策培训,开展排污登记复核现场培训会5场,完成233家登记备案企业的复核。三是强化环境执法效能提升。依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环境违法犯罪,严肃查处环评等领域弄虚作假行为。

三、存在问题

2021年,我区生态环境工作尽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对照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环境质量改善瓶颈仍未突破。去年我区空气指标在全市虽然排名靠前,但空气优良率仍未达标;水环境质量虽然取得了好成绩,但部分断面水质波动,不能逐月稳定达标。今年全区空气指标开局并不理想,臭氧、PM10等关键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仍需加快。目前,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和省环保督察的反馈问题已经全部完成整改。但长江沿线生产岸线较长,散乱污企业仍然存在。此外,夜间施工噪声、餐饮油烟污染、工地道路扬尘等突出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3.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监测监控能力方面,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应用平台虽已运转,但并未实现数据全部接入。环境基础设施方面,污水收集管网系统还不完善,管网破损、堵塞现象仍有发生。医废收集处置方面,仍存在小型医疗机构医废收集保障能力弱等现象。体制机制方面,生态环保责任体系需进一步夯实,基层监管力量和监测监控能力还比较薄弱。

4.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仍显乏力。我区结构性压力总体仍处于高位,煤炭型能源等结构未发生根本改变;汽修、工业、印刷等重点企业实施深度减排和源头替代力度不足,导致源头治理未能取得明显实效。国控点周边高架云集,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大、扬尘污染大等原因,造成了PM10居高不下,扬尘污染等源头治理也成为攻坚的难点。

四、2022年工作打算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力之年,更是雨花台区现代化建设关键之年,我们将持之以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向深入打好转变,努力交出统筹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合格答卷,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雨花。

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更高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当前雨花台区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抓好长江大保护,扎实做好生态环保督察迎查等工作。

1.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攻坚战。推动PM2.5和优良天数比率双提升。做好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持续深化点位长制,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加强监测预警、监管帮扶、约谈问责,压紧压实责任。持续推进工业大气污染源头深度治理,大力实施VOCsNOX协同减排。加强对产污环节、工序和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加强区域协作和联防联控,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治污的工作机制。开展冬病夏治、春夏攻坚等专项行动,持续提升雨花空气质量。

2.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把水环境治理摆在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河湖长制、断面长制的优势,强化统筹谋划、水质预警监测、周边污染源排查,督促街道(园区)及相关部门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4个国省考断面达标率保持100%,主要水污染、化学需氧量等削减量达到考核目标;在系统实施南玉带河等6个河道和暗涵整治、11个雨污水管网建设项目的基础上,统筹推进12个污水提质增效达标区创建工作。持续实施入江支流治理工程,确保4条重点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100%。按照幸福河湖建设一年示范引领、两年多点突破、三年全面提升的要求,年内完成工农河、江宁河、南河、秦淮新河等11条河道幸福河湖建设。

3.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系统治理,坚持将土壤污染防治与大气、水、固废污染防治统筹推进,综合施策。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督促企业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地块的准入管理。突出抓好关闭、搬迁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工作,做好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及土地出让前调查评审工作;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持续开展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

4.迎考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做好环保督察整改有关部署要求,在迎察过程中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健全机制、着力解决到位。在督察进驻期间,做好各项配合保障工作,对督察发现的问题,按照即知即改、马上就办的要求,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针对督察发现的问题要照单全收,举一反三,做到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在二十大召开前确保整改取得明显成效。

5.全力抓好长江生态大保护。加强长江大保护综合执法中心阵地建设,常态化开展长江生态环境问题自查自纠和回头看,全面排查关联性生态环境问题及风险,确保整治彻底、不回潮反弹。强化滨江岸线生态环境整治,持续对滨江腹地的 149 家环境污染企业按照ABC 三类进行分类管理。进一步压缩生产岸线,倒逼散乱污企业关停搬迁,推动落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滨江最美岸线。持续对213个长江入河排口实施挂图作战,确保年底前完成三年任务的80%。深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专项行动,推动长江雨花段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二)坚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锚定碳达峰碳综合目标,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1.推动能源节约和机构优化。积极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强化能耗双控,实施产业减煤,确保完成年度控煤目标。统筹推进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减排行动,督促推动各类传统产业特别是钢铁企业转型发展,引导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2.全面推进碳达峰行动。编制我区双碳行动方案,推动生产方式、产业结构低碳发展。有序开展碳排放的监测核算,推进年度目标任务完成,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3.着力加强源头管控。加强三线一单成果运用,在严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的基础上,做好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准入。

4.加强绿化园林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推进涉林审计问题整改,确保林地保有量保持稳定。启动重点路段景观提升,建设城市公园等园林绿化项目;持续抓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新增绿色保护屏障;持续在增绿”“护绿”“管绿上下功夫,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三)坚持夯基垒台守正创新,系统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的治污能力。

1.持续提升环境监测监控能力。推动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监测体系与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水质和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定期开展走航监测。强化土壤治理和危废处置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原第二钢铁厂、原依维柯发动机厂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作。

2.全面提升执法监管能力。落实联合查办和举报线索共享机制,探索非现场监管+精准执法的新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应用平台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数据的汇聚共享、分析研判和精准管控能力。

3.切实强化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强化危废处置监管,建成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一体化平台。持续开展核与辐射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三年行动。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和队伍建设,持续开展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建立健全平战结合的医废应急处置体系,结合智慧防疫系统,规范涉疫废弃物处置。

4.提升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大有效处置力度,确保环境信访投诉按时办结率和答复率。全年环境信访投诉数量要持续下降,确保不发生因环境信访处置不当而导致群体性事件和个人。

    以上报告如有不当之处,敬请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