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文旅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作者:时间:2024-11-01点击:140

关于全区文旅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刘立龙

20241029

  

主任、各位副主任:

受区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全区文旅事业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全区文旅事业发展现状

(一)公共文化设施情况

全区现有公共文化场馆76家,包括区属三馆一场(区文化馆、图书馆、雨花美术馆、紫麓雨花梦想剧场,其中区文化馆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街道综合文化站8家、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4家,覆盖率达100%,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个小时、免费服务项目不少于6文体广场124个,总建筑面积达13万余平方米。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11个(雨花台区图书馆少儿图书室、百姓书房、雨花美术馆、雨花街道360文化共享空间、翠竹园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雨花街道邻里荟文化中心、乙观艺术中心、西善桥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初见书房知旅共同体、古雄社区家风家训主题教育馆、梅钢励志书屋),入选总数全省第一。街道园区少儿图书室(阅读空间)8个,其中4家获评三星少儿图书室(最高等级),入选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二)文旅资源情况

雨花台区自然生态优越,地貌类型多样,绿化覆盖率达50%,林木覆盖率达30.3%,拥有10公里的长江岸线,一河(秦淮新河)两台(雨花台、菊花台)三湖(莲花湖、大石湖、花神湖)四山(将军山、牛首山、岱山、韩府山)点映成辉、风景如画,是南京绿色生态走廊。文化底蕴深厚,凝聚着两高一大永传承的红色文化、落花如雨花满天的佛教文化、大胜关前定乾坤的胜利文化、山水城林烟雨的生态文化、数字经济看雨花的创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现有4A级景区3个(雨花台风景区、南京科技馆、梅钢工业文化旅游区),另有泥国王纪念园、板桥生态园、大胜关公园等文旅资源点散落其间。全区现有各类文旅资源1326项(其中:地文景观9项、水域景观11项、生物景观22项、物质文化遗产6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建筑与设施357项、文旅购品108项、人文活动178项),涵盖了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等23个方面。

(三)体育设施情况

现有体育公园(含口袋公园、绿地公园)16个,全民健身路径283个点、337套,健身步道183条、331公里,百姓健身房4个,智慧健身中心3个,灯光球场18个,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机构3家,现有足球场100片、篮球场370片、排球场30片,其他体育场地1579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09平方米,在主城区排名前列。

二、近年来主要工作成效

在区人大的关心支持和指导监督下,区文旅体系统认真落实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省市区委决策部署,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分析形势、把准方向,转变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创新。2023年以来,获市级以上荣誉90项,其中国家级荣誉4项,省级荣誉35项;在全省、全市文旅体会议上作经验交流3次;被国家、省级主流媒体报道超110篇,其中在《中国文化报》等国家级媒体刊发经验2篇,相关工作成效受到中宣部、文旅部表扬肯定3次;多次受到南京市、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旅局主要领导肯定。

(一)厚植为民情怀,持续优化文化服务产品供给。认真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兴文化、提内涵,全面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一是完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启用总面积1.8万平方米,集阅读、展览、培训、演艺、创作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大厦,区属三馆一场全面向公众开放。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两个国家一级馆为核心,构建了“1个总馆+8个街道分馆+64个社区图书室+17个馆外服务点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和“1个总馆+8个街道分馆+N支群文团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区美术馆和紫麓雨花梦想剧场获评南京新十年48张新名片。区美术馆、图书馆年服务人次分别超20万、117万,运营方式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受到中宣部文改局、省委宣传部领导充分肯定。二是持续打造文化品牌矩阵。深入推进名家名作名品牌工程,中美协新文艺群体(组织)展览与推广中心、青少年展览与推广中心入驻雨花。雨花美术馆已成功举办5雨花满天全国画展和49场高品质书画展览,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雨花满天”“诗意雨花获评江苏省优秀展览项目;举办了雨花满天·赋彩观今文化品鉴会,展览入选江苏省青年美术馆策展人扶持计划;雨花美术馆成为全省唯一江苏省青年美术馆策展人实践基地原创品牌遇见街头音乐汇已连续四年共举办467场,获评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入选省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优秀群文活动品牌,并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先后被新华网、中国文化报、江南时报等中央和省市媒体报道;雨美大讲堂获评江苏省优秀公共教育项目;雨花文艺大讲堂获评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原创作品《快乐向前方》获评第十五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原创话剧《0423》、紫麓雨花梦想剧场分别入选2024年江苏省小剧场剧目、建设优秀案例;《收网》等4个作品获评南京市星辰奖三是大力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年均组织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2000场以上,今年累计服务人次已达843.85万;连年举办雨花文艺大讲堂、百场公益演出、金秋文化艺术季、快乐“书”期·“悦”读相随等文化品牌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培育发展了310支群众文艺团队,其中4支获评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3支获评市五星级群众文艺团队48支进入星级团队序列,群文团队建设快速发展

(二)注重统筹推进,积极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坚持城市就是景区的理念,全力推进文旅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培育雨花旅游发展增长极。一是持续加强旅游配套建设。着眼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高起点编制《雨花台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建成了区级旅游集散中心和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完善了游客集散、综合服务、客流分析、安全监控、舆情研判等智慧旅游体系;运行了以雨花台风景区、大胜关公园、板桥生态园为核心的3条旅游直通车;新改建A级旅游厕所24座,导游队伍先后获评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金牌导游员”“南京市金牌导游等荣誉称号,旅游服务保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241月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二是着力优化景区开发建设。成功创建了梅钢工业文化旅游4A级景区,并被列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重点项目,获评2024年第二批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喜迎二十大见证新江苏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江苏省旅游学会研学旅行基地,受到国家文旅部、省文旅厅领导充分肯定;成功打造了集自然感知、教育科普、沉浸互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板桥生态园稻香部落,成为市民近郊出游的好去处。三是全面推进文旅资源建设。按照产城人文旅理念和串珠成链的思路,统筹人员力量、加强上下协调,有序推进雨花考古科普博物馆展陈设计、将军山景区品质提升工程和数据线公园、文化艺术中心、秦淮百里风光带等项目建设。

(三)坚持以质为要,着力提升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体育工作连续多年市对区考核保持第一等次,并在全市高危体育项目监管、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会议上作经验交流。一是持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3年来,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路径、体育公园、灯光球场、百姓健身房、健身步道等设施建设,梅山体育公园、西善桥永盛奥林匹克公园和花神文体公园获评全省最美乡村健身公园,花神湖、莲花湖、花神文体公园、新河市民广场等4个健身步道获评全省最美步道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22年的1.71平方米提升至4.09平方米。培育单项体育协会33家,发展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达到3931人,远东篮球俱乐部获评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古雄街道体育总会入围全国活力体育组织。年均开展体育健身进社区服务超80次、国民体测和健康指导服务超5000人次。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市政府主要领导表扬。二是积极举办体育赛事活动。近年来,累计开展体育赛事活动超600场次,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南京站)已连续举办十二届,成为我区承办的全国性重要品牌赛事;积极引进大运河小铁人三项系列赛、第十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冰壶挑战赛、江苏省青少年三人制篮球锦标赛、“奔跑江苏”四分马健身跑、青少年武术(套路)冠军赛、第七届宁镇扬全民健身大联动、南京市第二十三届运动会等国家和省市重点品牌赛事活动。三是加快推进体卫融合发展。建成岱山、板桥、长虹路等3个社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机构,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区街社三级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机构全覆盖,年均开出运动促进健康处方2000份以上。岱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江苏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报道。

(四)着眼守正创新,有力传承雨花优秀历史文化。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原则,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一是严密组织文物保护修缮。充分发挥区街社三级文物保护网络作用,落实全区63处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巡查和消防检查全覆盖,实现了人防+技防双重保障,确保了地上文物完好率、地下文物发现上报率两个100%。完成近20年文物保护工程及相关资料档案电子化制作,泥国王墓、刘智墓、宋晟墓石刻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全面修缮,泥国王墓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史迹点。雨花台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展开。二是主动做好文勘要素保障。5年来,先后完成了龙翔大道等80余个重大项目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文勘要素保障工程面积超530万平方米,发掘古墓葬600余座,有力保证了重大项目序时进度。三是持续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坚持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思路,公布第二批8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雨花非遗·创艺无限三年行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有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五)推动融合发展,不断增强文旅体事业服务效能。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探索“1+1+1>3”的实践路径,促进文旅体高质量发展。一是创新推进文旅体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激发文旅体活动活力。以 “雨里稻香情,花开醉金陵南京市2024四季村晚·夏活动为平台,将旅游嘉年华·非遗展演日、稻香部落龙虾节、乐跑雨花亲子动漫跑、遇见街头音乐汇等主题活动进行融合,充分展示文旅体活动魅力,有效提升了雨花文旅体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主要领导肯定。二是积极培育文旅体消费热点。以雨花客厅、楚翘城、吾悦广场、花生唐、乐乐街等商圈为载体,积极推进形成雨花文旅夜经济聚集区;通过燃动雨花文旅体促消费、全国冰壶挑战赛等活动,集健身、购物、体验、娱乐于一体,推动体育赛事活动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有力促进了文旅体消费。三是持续完善文旅体融合机制。按照上下贯通、扎口管理、提高效能原则,对市场监管、产业发展和安全生产等职能进行了调整优化,大文旅、大市场、大产业、大安全融合推进机制初步形成,主动融合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统筹文旅体官方发布机制,把微游雨花微信公众号作为区文旅体联动发布平台,提升了宣传效能。

(六)持续固本培元,全面夯实文旅体事业发展基础。一是加强行业服务监管。目前,全区文旅体企业经营主体157家,其中体艺培训机构规范率主城区第一。坚持服务理念,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不断完善审批流程和投诉处理机制,提高服务效率。近两年来,组织处理消费者工单近4000件,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有效化解了社会风险。二是筑牢行业安全底线。充分发挥文旅安全专委会职能作用,强化安全培训、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力度,不断提高行业安全管理水平。将意识形态工作贯穿文旅体工作全过程,强化剧本杀、密室逃脱、电竞酒店等新兴文化业态和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网络监管,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消除意识形态风险隐患。三是落实区街社三级责任。针对高质量考核、公共文体服务、产业发展、市场监管及文物保护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区级监管、街道主管、社区直管的责任体系,构建需求对接、资源整合、定期反馈、绩效评估三级联动机制,通过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市场共管,推动文旅体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存在的不足

虽然文旅体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群众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文旅体融合发展还需深入推进。实现文旅体融合发展一直是省市文旅系统高度关注的难题。我区大文旅、大市场、大产业、大安全的发展机制还没有全面形成和固化。二是公共服务满意度还需着力提升。公共文旅体设施基础相对薄弱,公共文旅体服务产品供给不够丰富,基层文体活动开展与老百姓的需求契合度还不够高。三是城市文旅IP还需深入打造。利用软件信息、智能制造产业优势,推动文旅体事业发展还不够充分,还缺乏具有雨花特色、高辨识度的城市文旅IP

四、落实区人大常委会指导意见情况

近年来,区人大领导多次对我区文旅体工作进行调研,并提出了强基础、利长远、优资源、树品牌、抓统筹的工作指导意见。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题研究部署,重点推进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系统谋划文旅产业发展。着眼十五五规划编制要求,突出全局性、前瞻性、创造性和可行性,组织专业力量启动编制《雨花台区文旅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总体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及重点项目支撑,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目前已形成规划方案初稿。二是积极推进文旅资源建设。积极寻求省市文旅部门支持,邀请京东方科技、北京黑弓团队等进行实地调研,积极推进将军山景区品质提升工程和“岳梦·金陵”概念设计初步方案。加快推进雨花考古科普博物馆建设,组建工作专班,对接市博物馆、市考古研究院等单位,指导场馆建设和展陈设计工作,将展陈面积扩展至约4000平方米。同时,会同两桥指挥部,积极推进文化艺术中心、雨花城市公园、数据线公园建设。三是精心筹划打造城市IP深化省级文化品牌 “遇见街头音乐汇组织形式和演出内容,在街道园区45个点位,每年组织110场次演出,打造城市文化IP;邀请干娘茶馆主持人赵梅,举办花为媒——王婆到雨花·助你早成家婚恋交友主题活动,吸引线上近1000万人观看互动,转载量达到1800万人次,打造“花为媒”IP;深化演出市场审批改革,培育的楚翘城1701 Live house成为全国知名音乐街区IP

区政府将继续认真落实人大常委会指导意见,充分挖掘利用全区文旅资源,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五、下一步推进全区文旅事业发展举措

下一步,区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区决策部署,按照区人大常委会要求和本次会议精神,把握重点,瞄准实效,聚焦五个突出,持续推动全区文旅体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扛起新的文化使命。把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围绕中央确定的文旅体3项重点改革任务,结合雨花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化党建引领,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凝心聚力促发展,攻坚克难抓落实,持续推进文旅体行业深化改革,努力为雨花高质量发展贡献文旅体力量。

二是突出文化惠民,优化十分钟文体圈精准对接居民群众需求,不断提升十分钟文体圈服务效能。持续深化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充分发挥三馆一场文化主阵地作用,丰富文体服务供给,推出更多直达基层的文体惠民活动,把名家名作巡展、新春写福、乒羽联赛、足球联赛等高质量文体活动送进街道社区和产业园区。培育壮大省优秀群文团队、市五星团队规模,积极推进文化站星级评定,形成门类齐全、梯次搭配、结构合理的群文团队矩阵。

三是突出精品意识,提升雨花品牌内涵。牢固树立雨花出品、必须精品意识,不断提升雨花文旅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化拓展雨花满天”“诗意雨花品牌内涵,优化遇见街头音乐汇组织形式,调整雨花文艺大讲堂课程设置,提升雨您相约幸福花开”——金秋文化艺术季品质。持续擦亮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放大梅钢工业文化旅游区”“稻香部落等品牌效应。挖掘培育改编西善民歌等民间艺术文化元素,焕发民间艺术新的生命力。全力以赴冲刺省五星工程奖,打造更多新时代文艺佳作。谋划打造跑雨花科技半马,赏秦淮新河风光品牌,丰富品牌体育赛事活动。

四是突出因地制宜,释放文旅资源活力。高标准对文旅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整体规划,推动组建区文旅集团,推进将军山、牛首山、大石湖、秦淮百里风光带等文旅项目落地。规划建设长江文化公园,加快生态廊道示范点建设,持续扮靓城在江畔、景在林间、人在画中的雨花大江风貌;加快推进雨花考古科普博物馆、数据线公园、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公园、运动中心建设;全力塑造一批契合市场需求的周末游、节庆游精品线路,精心组织有特色、显底蕴、聚人气、引流量的赛事和活动,提升雨花文旅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是突出活化利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狠抓重点任务推进,高标准推进雨花台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高效做好文勘要素保障,确保全区重大工程项目序时进度。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继续做好泥国王墓海丝申遗工作,加快推进普德寺二期建设,完成刘智墓工程竣工验收,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文物安全监管。积极推进非遗传承人和传承基地建设,促进非遗活态利用,讲好雨花非遗故事,赓续历史文脉传承。

    以上报告如有不当之处,请主任、各位副主任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