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文化局关于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今年以来,区文化局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能作用,从小处入手,从实处做起,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丰富文化活动,在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设情况

(一)推进公共文化阵地标准化建设。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雨花台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要求,积极整合资源,重点从区域均等、群体均等两方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确保年底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400平方米。

今年上半年,我区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已实现1300平方米,但距离定标差100平方米。目前我们在区、街、社三级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区级层面,文化大厦预计将于明年4月全部建成使用,设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场馆,届时我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3000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7800平方米。二是街道层面,今年将新增或改建街道级综合文化中心5个,共计新增文化设施面积约5700平米。三是社区层面,从2016年开始,我区按照省级标准,逐年打造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2016年达标15个,2017年达标16个。今年达标指标要完成21个,已自查达标的有14个,剩余的7个正在抓紧督办,确保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今年底达到全覆盖。同时我区还将通过打造社区广场,将全区39个文化广场建成社区文化阵地,以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将文化阵地建设与社会建设相结合,以文化促和谐,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均等化供给。

我局为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加大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随之丰富多样。

一是精心组织群文活动。仅今年上半年认购群星戏曲艺术团、高淳扬弘戏剧团等6个专场,承办主办各类文艺演出活动30场,全区上半年共举办文化活动653场。全区已形成美好雨花、激情赛虹、春满铁心、金色梅山等特色文化活动品牌。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保每个社区全年放映两场公益电影,目前已完成100场以上,新片率高达56%全区150多支扎根基层的社区文艺团队积极开展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市民幸福指数。区文化馆上半年创作文艺作品5部,其中原创节目情景说唱《幸福在哪里》参加市第十一届群文调演获表演一等奖;小品《共享单车的故事》和音乐剧《追风少年》入围省五星工程奖

二是大力推进“书香雨花”建设。举办以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第三届书香雨花读书节启动仪式,以及软件谷IT青年以书为媒~只为邂逅你’”24场特色阅读品牌活动。对全区168家阅读组织进行遴选,组织53名阅读组织负责人及骨干参加南京市领读者培训班,提高阅读组织的文化素养。开展送图书、送讲座、送展览、送培训、送服务进社区活动17次,组织各类阅读活动206场,参加人次12000多人。

三是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注重对社区文化活动品牌的培育,积极开展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品牌评选活动,如:铁心桥街道景明家园书画学堂、梅山街道梅岭社区学习节、翠竹园社区的活力翠竹等文化活动品牌深得群众喜爱。这些文化活动品牌常年坚持开展活动,为基层群众服务,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确保为群众提供均等优质的文化产品,离不开一个多层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过努力,我区现已基本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多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实施公共文化人才建设。启动2018雨花艺术大学堂培训项目,整合辖区优秀文化人才资源,扎根社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开设舞蹈、声乐、器乐、戏剧小品、书画5个门类、10期、8个培训班,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持续性地提升文艺团队的骨干力量,以此带动各辖区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打造移动阅读新平台,上线 “雨花台区移动图书馆”APP,提供海量图书、公开课、视频、听书等优质资源,保障读者手机端随时随地免费阅读分享。围绕周有新书推介、月有群文大讲堂、季有大型阅读交流分享活动的新模式,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微课堂直播、线下专家讲座活动等,着力在读者体验上下功夫,实现全民阅读优秀文化零门槛、零距离的共享。

三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做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依托区文联和街道文联的纵向联合,努力与社会团体、企业、民间艺人和热心人士进行横向联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的运营与管理,提高文化事业单位治理体系能力建设。

二、存在问题

(一)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偏低,未能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机制。街道文化站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行经费得不到切实保障。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少数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活动内容单一、参与群众较少,也有新建的设施利用率不高,在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的合理性、参与活动的便利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三)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不相称。基层文化队伍存在知识结构陈旧、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需要等问题。尤其是街道文化干事多为兼职,图书分馆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社区文化干事更是身兼数职,流动性大,难以专心做好管理与服务工作

(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尚有不足。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在内容、形式、方法上没有形成以需求和效能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群众需求调查评估和反馈机制。

三、工作建议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落实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明确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和保障底线,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公共财政文化投入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进一步拓宽文化投入来源,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资助和兴办文化事业,多渠道增加对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衔接,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减免的各项政策。

(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加快建立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统筹,理顺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公共文化资源优化配置、高效使用。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实效。准确把握当前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和基层文化工作规律,注重需求评估和意见反馈,真正把群众意愿作为决策和服务依据,促进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文化惠民效果。

下阶段,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雨花台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与建设强富美高新雨花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促进全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