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坊间说,凡事有缘。1979年底,中共无锡市委决定1980年年初撤销市革命委员会,建立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不久,组织上把我从市委办公室调往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没想到这一下子,我与人大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人大从三十几岁干到六十几岁。退休至今已经8年了,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我都会坚持每天的“一二三”:一个小时游泳,保持体力;二个小时读书,学习、研究人大制度,追求知识;三个小时用来写文章、拟讲稿,增加知识扩张力。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可谓情有独钟。
忠于职守
1993年,我当选为无锡市人大代表。我捧着红彤彤的代表证,既高兴,又感到有压力:“代表人民,分量重啊!”从此,我开始有心有意地听民声、看社情、想责任。有一次在菜市场,我听到一位老太抱怨说“我活到68岁,还没见到过一斤蔬菜卖到8毛8”。民怨引起我的关注。我随即与秦元生等代表一起深入调查,提出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议案,要求政府采取稳定基地、搞活流通、加大投入、给予相关政策等措施。随后,人代会作出了相关决议,有效地解决了百姓买菜难、买菜贵的问题。
有段时间,几位乡镇人大主席相继给我反映河道淤塞的问题。我在请有关部门进行调研的同时,到实地详细了解情况。在人代会上会同188名代表,提出了加快清除城乡河道积淤的议案。城乡齐动手,花了8年时间,解决了6221条河道近20年没有疏浚的大难题。
1995年,太湖蓝藻疯长,严重影响了民生和工农业生产。要不要把这个问题提交人代会?提出来后对党政机关工作、财政投入造成压力,怎么办?犹豫再三,我和沈维夫代表觉得,人代会就是要抓大事、管大事、决定大事,只有通过人代会才能有效地促成棘手问题的解决。我们提出了抓紧治理太湖无锡水域污染的议案,得到349名代表支持,从此拉开了无锡治理太湖污染的帷幕。
此外,我还就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市容和环卫管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加强食品安全、开展“蓝天绿地工程”、提高无锡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整治城市河道水环境等重大问题,领衔提出议案。所提的15件议案中,7件由人代会作出了决定,2件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其余的列入了市政府的重大工作计划。这些议案的办理,对于无锡政治、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这是人大代表最神圣的职责,是“天职”!只有每个人大代表忠于职守,身体力行,人大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满意,社会才会进步!人代会和人大常委会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平台,作为其组成人员,我事先做好功课,在会上以确凿的事实、诤诤的言语,直率地表达民众的呼声和普遍的意愿。
为了提准、提好议案,在每年人代会召开前两三个月,我便留心归集出本市的10大民意问题,然后不断筛选;临近人代会前半个月,抓住一个重大事项进行深入调查,拟就案由、案据和方案,送请专家、学者及相关行业的人大代表,进行评审修改,然后在人代会上提出。人代会作出决议后,我留意观察议案办理的进度、力度和深度,提请人大常委会督促问题的解决。
勤于探究
人大发挥的实际功能,远不及宪法的设计;人大在民众中的声望,远不及法定的地位。这是为什么?通过日常的观察和分析,我觉得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有不少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对人大制度存有偏见,高估自己,低视法律,不适当地挤占人大权能;二是有不少人大代表,或对人大制度的认识似是而非,或囿于环境,忍气吞声,从而影响了人大集体功能的发挥。这两个问题,其实质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代表人民当家作主”――曲解了、误解了。
为了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清这个“核心”,我上书店找相关的书籍、上网收集相关的资料、上学者家请教相关的问题。我埋头学习、悉心探索、刻苦研究,写出了多篇论文,如《党委与人大》、《党委意图 人民意愿 国家意志》、《党委领导权和人大决定权的关系问题》、《关于权力民主化》、《推进法制民主化》、《整合权力资源,推进执政为民》、《搁置和闲置——人大行使决定权所要跨越的两个“坎”》、《人大工作中的“广东现象”》、《论人大监督的功能、功力、功效》、《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科学发展》等,先后在报纸、杂志上公开发表,反响很大。20多年来,我先后撰写论文百余篇,在《中国人大》、《中国政治》、《人大研究》、《人民与权力》、《政治与法律》、《民主与法制》、《光明日报》、《人民代表报》等20多家国家及省级报刊上发表,尽心竭力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鼓与呼。
198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邀请我赴京参加代表法起草。动身前,我就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代表履职保障、代表接受监督等三个课题做了大量调研,在起草小组有情有据地反映了地方意见,并在代表法中予以充分表述。
我作为江苏省人大工作理论研究会的特约研究员,每次例会都认真发表专题论文,就人大制度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谈“症状”、找根子、开“处方”,受到会议的好评和重视。浙江省湖州市人大常委会、上海市闵行区人大常委会聘请我为人大专家组成员,我认真地履行咨询职责,为推进人大工作、塑造人大形象献计献策。
2004年起,江苏和浙江的人大同仁,希望我为人大代表写一个履职读本。我克服诸多困难,花了200多个日日夜夜,围绕人大代表履职的“应知”、“应会”、“应为”、“应得”,写就《天职》一书。四年后,江、浙、沪、鲁四省市的不少朋友对我说,现在有个普遍问题,就是大凡做人大工作、当人大代表,缺乏认真的学习和深入的思索,建议《天职》补充这方面的内容,出第二版。我又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增写了“应思”篇,就人大制度中的“人大与人民、代表与代议、作为与作用、机制与体制”四个重大关系问题,用我撰写的30篇文章作佐证,以引起人大代表、人大干部的思考。《天职》面世后,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嘉奖和许多省(市)人大代表、人大干部的欢迎。
精于传播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把做好人大宣传工作、传播人大制度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上世纪80年代初,在无锡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支持下,我主持创办了《人大简讯》,每期10页,每月两期,在国家机关与人大代表之间起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送的作用。1991年,《人大简讯》改版为江苏省内第一份人大刊物《无锡人大》(月刊)。我们坚持把宣传人大制度、宣传人大工作、展示代表风采、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作为办刊的宗旨。由于当时行政经费紧张,领导“只给政策不给钱”。编辑部以“坚持宗旨,喜闻乐见”为办刊指导思想精,以质量吸引订户,征订数很快从近2000份上升到11000多份。又过了三年,《无锡人大》升格为综合性的刊物《代表与人民》(月刊)。为了进一步办出无锡的、人大的特色,并适合本市五级人大代表的口味,每期设置“无锡名人”、“代表赞”、“代表与事业”、“随感录”、“履职知识讲座”等固定栏目。在办好《代表与人民》的同时,我也撰写了大量关于人大的工作研究、理论探讨等方面的文章,增加了刊物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的宣传力度。刊物得到人大代表和省内同行们的赞誉,彭冲副委员长曾两次为刊物题字。
随着人大工作的进展和社会对人大关注度的提高,关起门来搞人大宣传已经日显落伍。2000年,我们向领导建议:与报社、广电部门联合,开门宣传人大制度,并很快得到领导和媒体的支持。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联合无锡日报社、无锡电视台,每月定期刊出“代表与人民”专版,播出《人大之声》电视专题节目。《人大之声》节目每月一期,每期30分钟,围绕人大代表和民众特别关注的问题,宣传人大开展的工作、人大制度的作用。节目从选题、策划、采访、制作、审片,都坚持质量第一、群策群力。《人大之声》一经面世,即得到各级人大代表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肯定,被江苏省广电系统评为金牌栏目。
近些年来,各地非常重视人大代表的培训和人大工作的研究,期间我应邀为12个省(市)的地方人大作了180多场(次)的报告会、讲座、代表履职辅导。我以自己的经历、感悟,结合当地实际,深入浅出地、富有激情地讲坚持、完善、发展人大制度,讲有胆有识地履行职责,讲尽职尽责地当好人大代表,讲代表履职的知识和技能。有的地方换着课题多次邀讲,有段时间――2012年3月5日至3月16日的12天时间――我在苏、浙、沪三地连续讲了11场(次)。我虽然感到十分疲惫,但是,鉴于传播人大制度的责任,以及在讲座互动时人大代表们振奋的情绪,使我得到了宽慰――“天职”的种子撒播到人大代表中,“有为”的人大就会成长在人民群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