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雨花智慧岸线助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情况报告
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伍葵阳
2022年5月30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22年主任会议议题安排,受区政府委托,现将我区智慧岸线助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全区禁渔禁捕范围包含长江雨花段及秦淮新河雨花段。长江禁渔岸线(含入江口)全长14.2公里,辖区西起长江江宁河入江口、东至新秦淮河入江口,涉及3个沿江街道,9个生产性码头,同时叠加属于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大胜关长江长吻鮠铜鱼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要通江河秦淮新河禁捕岸线全长17.95公里,涉及4个街道。
(一)在全市率先启动十年禁渔工作
提高政治站位,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组织召开5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禁渔及相关工作,研讨禁捕指挥中心建设、人员配备、运转经费等专项问题。经实地调研,协调长江边一幢三层小楼(占地面积1000m2,楼体内部建筑面积370m2),明确为长江智慧禁捕指挥中心的专用办公点,额外追加财政预算外资金340万元投入禁捕指挥中心建设改造,并将今后中心的运转费用200万元纳入区财政预算,保障禁渔工作长期稳定有序开展。2020年1月,在全市第一个启动禁渔工作;2020年2月建成全市第一个独立运行的禁捕联合执法基地;2020年3月建成全市第一支护鱼员队伍;2020年4月建成全市第一个联合执法办公室;2021年4月,建成全市第一个区级长江流域智慧禁捕系统。
(二)打造长江岸线全覆盖的智慧禁捕系统
自禁渔工作以来,我区注重实效、提前谋局、着眼长远,不断加强渔政信息化建设力度,打造出一个技防全覆盖,防控全时段,白天看的见,晚上能发现,进入有提醒,违法必报警的无盲区无死角智慧禁捕系统。
一是配置全天候真空无死角的监控网。根据我区岸线不同场景,因地制宜,在宽阔无遮挡地带,公园、码头企业和江面等区域,设立20个感应雷达,电磁波探测预警;在树木林立、遮蔽物繁杂、堤坝、地形复杂地带,安装4.2公里精准定位型振动光纤,振动感知预警;在人流量较大、有护栏公园,设立8个人体引力报警装置,翻越行为预警;在偏僻、人力难以抵达的监控盲区地带,使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巡航。岸线共设立29个智慧音柱,远程喊话驱离,实现声音震慑预警,提前规避违禁行为。配合黑光球机摄像头、无线对讲机,保证岸线监管24小时不“眨眼”,紧盯长江岸线每一个动态变化。
二是建立前后方实时联动的报警系统。前端触发装置一旦自主捕捉到可疑行为,经过AI算法分析,立即自动连线黑光球机自动跟踪锁定并预警,镜头会自动跟随目标移动、拉近镜头、自动聚焦,并将预警信息及时推送给24小时值班值守人员进行初判,无论是有杆垂钓或者无杆、弹弓等花样垂钓,均可实现100%被发现,100%立即处置。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使用单兵系统将现场执法画面实时传输至指挥中心后台大屏,中心执法监管人员可对执法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实时掌握现场情况。另一方面执法人员可以和后台人员结合现场情况共同研判,提高执法精确度。
三是实现分类别处置高效率执法模式。执法人员根据违规程度的不同进行灵活处置:如无实质性轻微违法,1分钟内利用智慧音柱进行语音驱离。如果语音驱离无效或者已经发生实质性违法,5分钟内网格点护鱼员和岸线执法人员到达现场依法处置,10分钟内水上执法艇和执法人员到达现场依法处置。落实“首违不罚”柔性执法模式,在全市率先自主研发违法信息管理系统,将违法信息由传统纸质转为信息化存储,利用网络构建信息化高速公路,执法时只需输入姓名或者身份证号即可查询过往违法记录,大大提高了查询效率和准确性,也塑造了防控人员随时到,违法违规跑不了,首违轻微免处罚,再次违规加重罚的执法环境。同时利用统计数据分析总结预测违钓趋势,以最快的速度、最专业的态度,提升执法办案效率。
(三)构建多部门联防联动的长效管理机制
通过多元联动,激发主体源动力,强化协同协作,树立全区“一盘棋”思维,打破“孤岛”,以渔政总牵头,公安来配合,岸线有人巡,水上有人管,日常有联防,随时可联动的动态形式,有效链接起区域内各责任主体和资源,形成长江大保护的整体推进态势。
一是压实责任实现网络化监管。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区级总体调度督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街道对辖区工作总负责、总调度,对巡护队伍实行日检查、月考评制度;社区抓好具体巡查,指导巡护人员巡查岸线,及时上报巡护情况,协助违规违法捕钓行为现场取证。区、街道、社区齐心协力锻造上下贯通的纵向联动机制。
二是整合力量多部门联合执法。成立专班和综合执法中心开展高效指挥协调,采用集中式办公、实体化运作、联动式执法等方式整合各部门力量,打破部门合作壁垒,制定联合执法制度、执法流程、应急值班等制度,组织水上联合巡航、市场全面禁售长江非法捕捞渔获物、禁用渔具销售等执法检查,着力形成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的执法合力,建立信息通报、资源共享、案件移交等相互交融的横向互动机制。
三是打造更专业的一线执法队伍。配置10名渔政执法人员,深入一线,靠前指挥,采用轮班值守制度确保24小时全时段钉在禁渔岗位上。首创协管护鱼巡查制度,有效补充基层渔政执法巡查力量,现全区共划分17个禁渔网格,落实34名基础网格员,打通长江禁捕“最后一公里”。渔政执法人员强化日常执法监管和隐患排查,及时处置各类案件,定期对网格员开展业务培训,网格员全天候巡查,提供非法捕钓线索,协助执法人员现场取证办案。两者紧密合作,共同搭建协同作战整体矩阵。
四是开展执法行动强化禁渔成效。今年以来开展包括“双节”期间专项整治行动、春季护鱼专项行动、重点水域“四清四无”等专项联合执法行动20次,针对重点时段、重点水域、重点发力,有效消除了非法捕钓隐患,遏制了非法捕钓行为的发生。自禁渔工作开展以来,我区开展长江水上联合巡航126次,岸线巡查36000人次。共劝离违规垂钓人员212起,暂扣“三无”船舶4艘,处置行政案件36起,刑事案件14起。21年4月,全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打击非法捕捞专项工作现场会在雨花台区召开,同年10月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来雨花台区开展调研,对我区的智慧禁捕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区长江禁捕新闻在新闻联播、新华日报等中央级、省部级媒体累计报道26次,市级以上媒体报道43次,禁捕工作经验在省委信息快报、省政府信息摘报也进行了刊登。我区打造的长江禁渔“雨花模式”,收到了来自省推进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和省渔业执法监督中心的表扬信,在全市长江禁渔考核中位于第一方阵。
二、存在问题
我区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禁渔工作开展只有一年多时间,仍有一些方面需要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是随着我区“十年禁渔”工作的扎实开展,禁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小范围偷捕、使用违禁渔具等情况依然存在,在宣传引导上还需要加强。
二是智慧禁捕系统建成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少量误报的情况。一方面要随着新形势新情况的变化更新优化智慧禁捕系统;另一方面也要重视“铁脚板”,护鱼员的财政补贴不足,护鱼点位设施较为简陋,对护鱼员队伍的建设有一定影响。
三、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以保护长江生态为抓手,聚焦禁渔新模式下的创新和提升,推进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巩固长江禁渔工作成果,坚决打赢长江“十年禁渔”攻坚战。
(一)保持严打不松,大力开展违法捕钓整治工作
1.深化部门间联动形成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农业农村局做好牵头工作的同时,继续联合其他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担当作为。联合长航公安、水上公安、梅山海事处等加强长江流域水面岸边联合巡逻执法,配合执法快艇船只、远程监控设施及无人机装备等,实现人防、技防、物防和空中、地面、水面综合防治防捕相结合,联合公安分局、市场监管局等加强陆上和市场巡查,各街道(园区)加强联防联控,与建邺区、浦口区、江宁区加大交界水域巡查力度。形成“巡查-移交-执法-处罚-督查”的工作闭环,重拳出击、以打促禁。
2.继续开展专项联合执法行动,确保非法捕捞行为整治彻底。今年已开展春季专项执法行动、“五一”期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等相关专项执法行动,计划开展跨界联合水域专项执法、秋季专项执法、打击非法捕捞渔获物交易、“四清四无”大排查行动等联合执法行动。主要聚焦非法捕捞垂钓、聚焦市场全链条监管、聚焦长江“四清四无”三个方面工作。对涉渔问题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对涉渔重点问题进行集中整治,进一步巩固长江禁渔成果,实现全流域、全流程、全天候打击。铲除非法“捕钓”滋生土壤,推动“禁渔令”落地落细,切实守护好一江碧水。
3.完善日常监管制度,确保禁捕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依靠禁捕水域网格化管理体系,实行网格化监管。继续落实禁捕工作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确保执法人员24小时全时段在岗在位,做好值班记录,进行日常岸线巡查执法工作,有举报或者发现涉渔问题时,及时前往现场调查取证,严格按照执法程序,不予行政处罚的进行批评教育,触犯刑法的及时移送司法部门。对于工作中办理的典型案例,及时在网络上曝光示警,保持对涉渔问题的高压态势。
(二)加强风险点监管,消除非法捕钓隐患
1. 严格监管船艇、船舶,确保不出现涉渔问题。继续开展整治“三无船舶”联合行动,打击禁捕水域“三无”船舶涉渔行为。建立长江流域(雨花段)船舶信息登记表,保证船舶信息登记备案、记录在册。摸排辖区内农民自用船舶情况,确保农民自用船舶使用者了解禁渔相关法律法。联合长航公安、海事部门对辖区内过往商船和货船开展携带网具渔具打击整治行动。
2. 加强禁用渔具、禁用网具管理,实现市场、水上的双向管控。依照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用渔具名录,联合市场部门对渔具店进行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非法制造、销售禁用渔具违法行为,并免费发放《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用渔具名录宣传册》,对渔具店进行涉渔法律法规、禁用渔具名录宣讲。制作雨花台区渔具、钓具销售台账,要求渔具店进行进货、销售情况备案,要求渔具店向消费者明确长江禁渔政策、禁渔区域,消费者购买时需承诺“渔具使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决不在禁渔期、禁渔区内从事生产性捕捞”。
(三)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强化渔政执法能力建设
1. 继续优化长江流域智慧禁捕系统,巩固禁渔科技防线。结合工作实际和出现的新情况,联系建设单位针对问题多发地段进行研讨,拟定设备更新升级方案,形成维修管养手册。继续对智慧禁捕系统AI算法进行训练与优化,增加样本数量,提升精准识别能力,逐步降低误报几率,确保智慧系统高效持续运行。
2. 进一步强化人员管理,确保人员履职尽责。对巡护人员、护鱼点位管理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严格落实《雨花台区长江流域禁捕协助巡护人员管理办法》,对夜间值班人员采取“四不二直”的方式进行突击检查,并做好情况记录,对夜间值班值守的实效进行评估,梳理工作不足,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在后续的检查中进行考核验收,形成“检查-记录-评估-整改”的工作闭环,建立起督察制度,确保人员履职尽责,完成好禁捕任务。
3. 大力开展人员培训工作,提升巡护执法队伍质量。不定期的组织巡护和执法人员培训活动,培训内容结合我区禁渔工作实际情况,一是对辖区内的地形地物情况、禁渔重难点问题进行介绍,增强对我区禁渔工作的了解和认识,二是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等涉渔法律法规,对在我区多次发现使用的禁用渔具进行重点介绍。三是对执法流程进行详解,明确发现违钓人员后的处置流程,进一步提升巡护和执法队伍的业务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引导,确保禁渔工作稳定持续推进
1.广泛宣讲长江禁捕重大意义,营造良好禁渔护鱼氛围。创新宣传方式、拓展宣传载体,在通过印发禁渔宣传手册、设置禁渔宣传栏、横幅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的特点,公布禁捕禁钓范围,播放禁渔宣传片,曝光禁渔典型案例,多平台、多渠道科普十年禁渔重大意义,警示违法违规严重后果。深入沿江广场、码头,走进社区、校园,面向市场、店铺,广泛宣传。培养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促使群众从“不敢钓”、“不能钓”向“不该钓”进行转变,让“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精神深入人心。
2. 强化线索摸排,扎实开展“回头看”。充分发挥52895110投诉举报热线电话作用,积极鼓励热心群众,发动钓鱼爱好群体积极上报禁捕退捕矛盾隐患以及违法捕钓线索,建立起公众监督机制,对收集的违法线索,加强集中分析研判,优先原则、依法依规严肃处置。强化重点人员管控,筛查往年曾因非法捕捞水产品被打击处理人员,并关注辖区退捕上岸渔民、沿江无业游民等重点人群,加强动态管控和信息搜集。计划组织登船头、下船舱、访退捕渔民,并通过微信群、QQ群等媒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主动回应群众关切。
(五)强化水生生物保护,规范增殖放流活动,推进长江生态资源进一步恢复
继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进行生态补偿。我区坚持生态优先,注重质量,逐步加大珍贵濒危和地方特色水生物种放流比重。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2022年,我区计划放流各类土著品种鱼苗不少于800万尾,预计100万元。放流前将对放流时间、地点、品种、数量等信息进行公示,邀请公证部门对放流过程进行公证监督。
以上报告如有不当之处,请主任、各位副主任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