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执行《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情况的报告

关于贯彻执行《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情况的报告

区城市管理局局长 石明舟

2024429

  

主任、各位副主任:

根据议题安排,我受区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关于《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条例》宣传、教育、指导情况

自《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全面实施以来,全区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通过分类微宣讲、社区微宣传、桶边微指导和上门微行动等方式,不断造浓分类氛围,夯实群众分类基础。

(一)强化正面引导,推动垃圾分类宣传全覆盖通过发放垃圾分类资料、开展有奖问答、趣味游戏、文艺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和理念,累计组织452000余人次跟着垃圾趣旅行活动,举办40余场精彩雨花分类有我新闻发布会,提高群众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二)夯实品牌阵地,拓展垃圾分类教育新模式建成运行区级垃圾分类宣教馆,在岱山家禾齐修幼儿园成立宣教基地,累计辐射带动1200多个家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打造雨花禾苗特色品牌,持续优化垃圾分类宣讲师团队和雨花禾苗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你一起’”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荣获2023年全区十佳文明实践项目

(三)压实主体责任,坚持桶边指导机制不放松督促物业履行垃圾分类主体责任,深挖居民小区基层治理力量,构建责任明确、监管严格的分类收集点现场管理机制。制发《雨花台区垃圾分类桶边指导工作手册》,区、街两级定期组织指导员开展业务培训,持续提升桶边指导服务能力。

二、《条例》配套政策和制度体系建设情况及实施成效

(一)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编制印发了《雨花台区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雨政办发〔202065号)、《雨花台区加快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8个街道(园区)和16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为垃圾分类工作的主管部门,各街道(园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推进本辖区范围内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工作的落实,同时明确教育、住建、交运、商务、卫健、机关事务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坚持党建引领,以社区为重点,把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驾马车串联起来,充分发动广大志愿者,推动形成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志愿者五位一体工作格局。

(二)协调联动,奖惩机制共同发力成立垃圾分类工作专班,每年度制发垃圾分类重点工作清单,组织各街道(园区)常态化开展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情况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每月印发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通报,协调、指导、推动各成员单位落实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区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格局。指导重点行业单位、属地街道选树垃圾分类工作优秀单位、个人,充分发挥各治理主体、社会公众协作合力。先后表彰垃圾分类优秀小区和单位6家、优秀标兵14名、最美指导员241名、最美物业经理10名,吉庆里小区荣获江苏省垃圾分类红榜小区持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和具体实施情况

(一)前端以人性化服务实现应分尽分。全区305个居民小区建成704座垃圾房亭、配备332台分类收运车辆,推进640家企事业单位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前端分类投放设施。组织开展微风行动,先后为100余座垃圾亭房加装洗手池、安装排气扇及增配冲洗设备等。

(二)中端以科学化管理实现规范收运。对全区332台收运车辆全部安装车载定位系统,实现在线监控。加快非标三轮式前端收运车辆淘汰工作,累计淘汰非标收运车78台,新增新能源收运车辆45台。今年计划继续淘汰非标收运车辆100台,不断提升新能源前端收运车辆占比。

(三)末端以精细化处置实现资源利用。将凤信路、宁南等4座中转站改造为厨余垃圾中转站,完成13座垃圾中转站扫码进站改造,不断提升厨余垃圾处置能力。加快推进区污染物自动化智能分拣中心建设,项目集大件垃圾分拣、餐厨垃圾转运、渗滤液处理功能于一体,计划于今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依托14座垃圾中转站,全区其他垃圾实际日均转运量约680吨、厨余垃圾日均转运量约90吨,餐厨垃圾实行直收直运处置方式,依托市江北处置中心及区餐厨处理中心,全区餐厨垃圾日处理量约72吨。

四、落实减量措施,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情况

(一)部门联动,全力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区垃分办牵头各成员单位按照年度工作安排、职责分工全力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工作,定期组织区住建局、教育局、商务局、卫健委对居民小区、农贸市场、宾馆酒店、商超、学校、医疗机构等重点行业单位开展联合检查。区住建局将垃圾分类日常开展情况纳入住宅小区物业服务项目红黑榜评选。区教育局深入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工作,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家庭PK赛等系列活动。区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督促指导区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并将该项工作纳入日常监督内容。区农业农村局积极引导街道(园区)、管养单位开展绿化废弃物三化工作,依托2个绿化废弃物处理场所,实现年处理绿化废弃物达6000余吨。区交运局、文旅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持续监督指导行业条口单位开展好垃圾分类工作。

(二)两网融合,提升其他垃圾减量成效。建立以润雨公司为主体、各街道(园区)辅助的两网融合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可回收物、大件垃圾日处理能力达200吨以上,有害垃圾由区大件垃圾分拣中心暂存,市城管局组织专业公司定时定点统一收运处置。

(三)系统治理,持续释放源头减量质效。先后完成中交锦致雅苑、铂悦澜庭等79个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创建及67个小区除差工作。通过建立305个居民小区交投点、8个街道资源回收站、1个区级大件分拣回收中心,形成点、站、中心三级高效回收模式,实现了分类投放、房亭建设、收运体系3全覆盖

五、日常监督管理情况

(一)宣传教育引导方面。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号召党员和志愿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垃圾分类新时尚的引领者和督导者。二是开展多元宣传。系统推进垃圾分类进机关、进小区、进校园、进景点、进商场、进菜场,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三是增强分类意识。开展居民小区氛围营造、志愿服务进社区等活动,依托微宣传”“微改造等方式,提高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

(二)居民小区管理方面。一是加强日常管理。严格落实日检查、日通报、全覆盖检查制度,督促各街道(园区)、物业企业加强精细管理,建立垃圾分类集中收集点、收集容器日常清洁维护责任机制,提升环境品质。二是优化收运管理。调整中转站转运作业时间,督促物业企业结合小区实际,明确垃圾收运时间,提升垃圾收运频次,减少噪音污染。三是压实物业责任。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强化执法监督、加强部门联动等方式,进一步压实物业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垃圾收集点的清扫、保洁、清运义务。

(三)部门协同联动方面。发挥区垃圾分类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持续提升工作合力。一是明晰职责分工。坚持推进垃圾分类行业主管原则,通过加强指导、定期调度、长期监督等形式,进一步明晰各部门权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加强行业指导。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细化行业垃圾分类导则,加强督促指导和检查考核。三是开展争优除差强化属地主体责任和职能部门主导责任,形成条与块、上与下的闭环责任链,系统化、联动化、协作化推进重点行业争优除差行动。

六、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违法行为查处情况

(一)扎实开展执法检查。按照垃圾分类制度、台账、设施、标识、投放、周边环境六必查标准加强对居民小区、商业综合体、农贸市场及在建工地等开展检查1520次,督促相关单位、个人落实垃圾分类工作,并不定期组织回头看,提高执法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践行包容审慎监管。坚持处罚、教育相结合原则,开展以案释法、执法宣传6320余人次,有效提升居民主动分类意识。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志愿服务免处罚机制,累计完成志愿服务免处罚230余起,体现城管执法温度,进一步破解基层垃圾分类治理难题。

(三)严格执法案件办理。对事实认定、适用依据、调查取证、执法程序等进行全过程严格把关审核,自《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全区累计开展环卫专项整治行动322次,开具《责令改正通知书》2720份,办结行政处罚案件2434起,垃圾分类执法案件当事人类型涉及个人类、物业类、餐饮类、农贸市场类、建设工地类等10余种,执法管理效能持续提升。

七、对《条例》的意见建议

《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分工,也为广大市民参与和监督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市、区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区在贯彻落实《条例》,加强垃圾分类体系建设与长效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仍存在差距和提升空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居民群众垃圾分类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居民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习惯仍未完全养成,随手扔”“一袋丢现象仍时有发生。二是物业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不够到位。业企业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主动性还有待加强,导致部分小区收集点垃圾桶满溢、脏乱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物业企业为了节约管理维护成本,擅自关闭垃圾分类设施供电,将垃圾桶放置于亭房外。三是责任部门之间工作合力仍需加强。垃圾分类是一项整体工程,住建、教育、商务、文旅、卫健、交运、市场监管等多部门的工作合力仍有待进一步夯实,垃圾分类全流程监管和全社会参与的局面还未形成。

下一步,将以此次人大调研指导为契机,对标找差补短板、精准发力抓落实、创新举措挖潜力,以持续提升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不断开创全区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新局面,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

    以上报告如有不当之处,请主任、各位副主任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