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科创森林培育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全区科创森林培育工作情况的报告

区科技局局长  

2024627

  

主任、各位副主任:

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聚焦“全面创新、全域高新”战略定位,致力打造枝繁叶茂的雨花科创森林,取得明显成效,入选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区建设名单,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六年四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做好培土护林文章,不断拓展科创产业深度

打造科创森林既需要人文地理、自然环境、交通网络等特异性资源禀赋,更需要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支撑,只有形成充分的市场深度和广度,才能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极具粘性的科创土壤。

一是主导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我区作为南京市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的核心区、国家重要的软件产业和信息产业中心、中国最大的通讯软件产业研发基地,在坚定不移发展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以华为、中兴、三星、亚信等为龙头的通信软件及运维服务产业集群;以浩鲸科技、富士通南大、诚迈科技、中新赛克等为引领的云计算大数据及信息安全产业集群;以运满满、希音科技、中软国际等为支柱的互联网产业集群;以亿嘉和、硅基智能、中科创达、华捷艾米等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及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以中兴光电子、国网智芯、泰治科技等为代表的芯片设计、测试、封装产业集群;以航天科工、统信软件、翼辉信息、润和软件等为先导的信创产业集群。通过六大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2023年全区软件和信息产业继续领跑全省,全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81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35%,集聚涉软企业4200余家、软件从业人员36万人。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实施产业“强链”“延链”“补链”行动,发挥华为、中兴光电子、亚信安全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构建完善鸿蒙操作系统、芯片设计测试、网络信息安全等产业链。持续提升软件产业能级,做大高端软件、互联网服务、大数据等产业规模,全面升级通信软件、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互联网服务、信创产业、芯片设计等数字产业集群。围绕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打造特色园区,全力推进航天科工信创总部、京沪高铁产业园、软件谷总部经济园等载体建设,助推数字产业集聚。瞄准量子信息、未来网络、元宇宙等前沿领域进行布局,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智慧医疗设备等产业,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大力推进“全省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建设,产业数字化“硬实力”明显增强。

二、做好选种育苗文章,不断扩大科创主体规模

坚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吸引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为目标,构筑完善的创业孵化链条,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在发展空间广阔、场景丰富、土壤肥沃的雨花大地上蓬勃生长。

一是科创人才加速集聚。扎实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科学家集聚区建设成效初显,高端人才不断汇聚,集聚院士等国家级人才34人,总量居主城第一;引育省级人才222人、市级人才504人,获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成全省首个数字经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数字经济人才市场。
二是载体建设质效显著。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化、特色化孵化载体,成功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截至目前,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8家,省级16家。建成国家级孵化器7家,省级8家,其中雨花科技创业中心作为国家级孵化器百强,成功孵化出希音和运满满2家超级独角兽企业,成就了一家孵化器、两只独角兽的典型案例。建成楚翘城、云密城、科创城、创业创新城和南京大数据产业基地等四城一基地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园,科创载体总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的重要载体,培育优质企业累计168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3家,上市企业1家、拟上市企业2家、规模以上企业12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4家。

三是企业矩阵不断壮大。坚持链式培育,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要素资源支撑体系,通过深入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满足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促进科创森林的壮大与发展。截至2023年底,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4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100余家,成为第一个千家高企的主城区,并以占南京2%的土地面积、6%GDP规模,培育了全市11%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7家,集聚独角兽瞪羚企业63家,区内上市企业总数15家,拟上市培育库企业110余家。

三、做好赋能助跑文章,不断强化科创能力建设

一是创新平台加速推进。着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体系,建成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个省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推进玻纤院国防科技创新中心、亿嘉和特种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梅钢片区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依托国际国内知名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和人才团队,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建成省级以上(含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院士工作站1家、外国专家工作室2家、工程研究中心1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

二是成果转化效益明显。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对接,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创新引领支撑作用,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参与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加速新技术成果应用。2020年至2023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总量457亿元,居全市主城第一;区内企业成功揭榜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A类战略产品重大创新项目3项,立项B类成果转化关键技术专题创新项目3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效全市前列。

三是研发投入不断扩大。2022年,我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63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6.07%,比江苏和南京的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952.25个百分点,居于全市前列。

四、做好施肥浇水文章,不断提升科创服务水平

企业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攻坚克难、闯关夺隘。作为政府部门需要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提供精准服务,构建重点突出和梯队完善的链式培育体系,通过持之以恒的育种引苗护林,才能使科创森林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政策服务更加精准。坚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结合本区实际构建“1+6”产业政策体系,从软件信息服务业、都市工业、商务商贸业等产业政策及创新、人才、金融等要素资源保障入手,从不同维度对科创企业进行扶持,充分惠及主导产业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通过及时雨政策直达平台,单年度惠及企业7000余家次、直达资金近7亿元。

二是金融支持更加有力。在债权融资方面,创新构建“1+2+N”的“及时雨创贷”政策体系,及时出台建设科创金融改革实验区总体方案,区政府设立1亿元风险资金池,完善“园区保”政策,形成政府、银行、担保共担风险机制。在股权融资方面,利用15亿元双创投资引导母基金,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提高双创基金杠杆,撬动子基金规模达80亿元,投资超过100家科创企业,投资额近20亿元。2022年统计,全区非上市科技企业股权融资达到16亿元,科创金融竞争力持续提升。

三是政务服务不断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梳理科技型企业清单,紧盯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品推广等创新发展的核心环节,实施一企一档辅导措施,构建科小高企规上服务链条,为企业科小入库、高企认定、重大研发项目申报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缩短政银合作工作流程,设立“0.5工作日办结”和不见面审批制度,可网办事项比例占全市第一。坚持法治护航,建成全市首个实体化企业合规教育基地,成功创建省创新信用管理与服务试点区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区

四是科技交流持续深化。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周生根出访校地合作创新挑战赛等品牌活动,连续四年举办双创大赛,连续五届举办双创峰会,打造区域双创年度文化盛宴,每年举办人才发展峰会、创新合作论坛等各类专业化赛事活动50余场。组建数字经济产业联盟,积极发挥紫金(南京)信创、软件谷集成电路等产业联盟作用,打造创新融通发展新格局。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未来一段时间,是抢抓世界级数字经济名城建设机遇的关键历史时期,我们将聚焦全面创新、全域高新的战略目标定位,以“打造新滨江、建设数字城”为契机,继续选好“种”、育好“苗”、守好“材”、护好“林”,持续打造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雨花科创森林,为雨花未来发展培育更强更优新质生产力。

一是锚定产业升级,推动四链融合发展。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共享研发资源和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步伐,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过程中,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与人才联动,推动产业反哺教育。促动产政企互动共进。坚持服务驱动,广泛集聚优质双创资源,加速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向雨花快速集聚。进一步提升科创载体的产业要素配置能力,优化构建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生态的创新发展模式。坚持链式培育,推进四链融合赋能,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以全生命周期服务陪伴科创企业成长,努力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促进产城才融合发展。科学谋划“1+6”扶持政策,打好产业、金融、人才组合拳,用心做好人才引育留用管文章,推动雨花从工程师集聚区向科学家集聚区迈进。紧盯主导产业发展前沿、龙头企业发展所需,加大高精尖缺科技顶尖专家(团队)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形成聚才成势、聚智兴业的生动局面。放大谷雨双创学院品牌效应,不断优化双创人才培育机制。强化公共资源统筹,提升人才服务效能,一体解决人才安居保障、子女入学、健康医疗等问题,让人才更有融入感、归属感。助力存量企业更强劲、更健康,增量企业引得进、落得下,真正形成创业创新的态势、全域高新的沃土。

二是锚定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速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产业联盟政企互动机制,支持华为云创新中心、华为(南京)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软国际解放号等重点平台建设,着力破解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难题,引导产业向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方向拓展。同时,积极探索都市工业发展新路径,构建软硬集合、双轮驱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壮大科技企业集群。完善创业孵化链条,设立重点企业培育库,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形成高成长科创集群,让企业成为活力迸发的创新主力军。加速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发挥好实体化企业合规教育基地,知识产权检察服务中心的作用,持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障,引导更多优质资源要素向雨花聚集。

三是锚定新质生产力培育,助推科技前瞻布局。深化施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统筹软件谷、数字城核心区资源,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助推数字产业集聚。二是持续提升软件产业能级。做大产业规模,全面升级数字产业集群,聚集全区资源要素,聚力引进头部企业,实现强链补链,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打好产业迭代升级牌,注重“软硬”结合齐头并进,提前规划能够承接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和载体,构建能够抵御系统风险的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三是瞄准未来产业提前布局。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科技布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战略决策咨询机制,深化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6G、人工智能、大模型、低空经济等领域创新布局,推进玻纤院国防科技创新中心、亿嘉和特种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梅钢片区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充分激活科技创新策源引擎,推动生产力发生质态跃升。

以上报告如有不当之处,请主任、各位副主任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