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水务工程管理和黑臭河道治理及防汛防旱准备工作情况的报告

区水务局局长 王瑞荣

2017525  

主任、各位副主任: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全区水务工程管理和黑臭河道治理及防汛防旱准备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全区水务工程建设和水务工程管理情况

今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安全、资源、生态、法治、民生五个水务,统筹推进五水和谐发展,加快水务工程建设,强化水务工程管理,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务支撑和保障。

1.水务工程建设情况。我区以加强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为重点,以落实兴水惠民决策部署为根本,突出抓好黑臭河道整治、防洪消险项目、雨污分流、二次供水改造等重点水务工程建设,计划总投资12亿元左右。

1)雨污分流工程。今年围绕黑臭河道整治及重要水体水质改善目标,需要完成186个雨污分流工程建设任务。统筹开展排口整治、存量管网清疏等工程建设,共需整治排口59个,新建管网24.36公里,存量管网清疏检测58公里,预计总投资约10亿元。在此基础上,对已开展过雨污分流的97个片区进行回头看,确保污水全部纳管。截止目前,有3个小区已经进场施工;129个已完成立项审批,正在开展招标工作;2个可研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现正在市建委走内部流程;52个正在编制可研方案;97个“回头看”项目中有10个项目已完成可研方案的编制并送至市建委进行立项

2)防汛消险项目。我区今年共有18项防汛消险项目列入市级计划,其中水利消险项目9项、积淹水片区改造项目9项,截止目前,9项水利消险项目中8项已完成总进度的95%左右,另一项板桥河大方工业园段堤防加固列入下半年实施计划。其中南河西善桥老街段、板桥河老街段南岸两项堤防加固工程已完成95%以上;9项积淹水片区改造项目中,按计划需要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的有3项,1项已完成,另2项确保主汛期前完成。其余6项为今年下半年计划项目,已全部落实度汛预案。

3)二次供水改造。今年共要完成铁心桥街道、雨花街道、赛虹桥街道共计19个小区的二次供水改造工程。目前,12个小区已经完成立项、初步设计概算审查,其中7个小区已经完成监理招标工作,其余5个小区已经发布监理招标公告,预计525日确定监理单位;1个小区可研已完成,已报区发改局立项;其余6个小区正在编制可研报告。

4凤台南路污水主管道建设。工程建设分两期,一期从应天大街至雨花南路,投资概算1460.85万元,建设内容为铺设管道884米、砌模块井18座、工作井2座、接收井3座。该项目宁芜铁路长虹路段由上海铁路局地方铁路开发公司(东华公司)代建,现已完成形象进度的40%,其余由区水务局承建部分已基本完工;二期为雨花南路至秦淮新河,投资概算1600万元,工程建设内容为铺设管道1010米、砌模块井40座、工作井1座、接收井1座。该工程宁芜铁路雨花南路段由上海铁路局南京地方铁路公司(东华公司)代建,目前尚未纳入该公司今年建设计划。由水务局承建部分于41日确定施工和监理单位,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力争6月底前基本完工。

5重点泵站建设。我区今年将新建、翻建3座小(1)型排涝泵站,分别为格子桥站、板沟站、板沟新站,总设计流量15.5立方米/秒,总装机容量1101千瓦。开发区格子桥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主体工程已完工,设备已安装,具备出水条件,517日通过第一阶段分部工程验收。板桥街道负责建设的板沟泵站、板沟新站更新改造工程于20161230日完成施工招投标,因涉及拆迁问题,至今尚未开工。

2.水务工程管理情况。科学化、现代化、常态化的管理是维护水务设施健康运行的关键。我局始终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加强水务工程设施管理,确保发挥最大的工程效益。

1明确管护责任。建立以区水务局为主管部门,区水务总站、街道(园区)、社区分级分类管理的管护网络。区水务总站负责板桥河、江宁河及板桥河闸、南河闸、南河溢流闸等骨干水务工程的日常管养;街道负责对所管辖范围内的街道级水务工程进行日常管理,并接受区水务局行业监管和业务指导。结合城市标准化建设,2017年度为区管骨干河道及重点水务工程设施树立水利工程标准化标志牌125块,向社会公开管养单位、监督单位、联系方式等,接受社会监督,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再上新台阶。

2创新管理模式。一方面是根据工程性质,确定各类工程的养护目标,明确每个工程的养护范围、内容、标准、要求。另一方面是落实专人或专业养护公司开展工程养护。对工程设施定期开展巡查、日常检查、发现破损或缺失及时维修、补充,并保持工程面貌。例如:在市政排水设施养护上,一直以来委托专业队伍进行养护。2016~2017年度,板桥河、江宁河由区水务总站通过市场招标,选择专业队伍养护,并聘请监理实施管养监督,全年累计投入养护人员3150余人次,修剪草坪156万平方米,清理垃圾120余吨。街道级河道管养由所在街道负责,区水务局制定管养标准,考核达标后给予适当的养护补助。经过社会化管养的实践,市政排水设施运行良好,河道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3建立管护机制。一是建立巡查监督机制。在区水政监察大队日常巡查的基础上,以现有水务总站为主体,将全区所有河道、闸站、市政排水设施纳入巡查监督范围,要求每人每天到责任地段巡查不少于1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上报,并填报巡查表,确保巡查信息畅通。二是建立考评机制。在做好定期和不定期巡查的同时,年中和年底由水务局和财政局对河道及其他水务设施管养情况进行考核,下发考核通报和考核结果,依据考核结果下达养护经费。三是健全日常工作机制。为确保水务工程管理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建立了月例会点评制、问题抄告制、监管督查制,并每月进行通报。

4深化水务机制体制改革。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制定了实施方案,印发了《雨花台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雨花台区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配套方案具体明细》等相关文件,对纳入改革范围的159处小型水利工程全面实现了明晰工程产权、确立管护责任及主体、落实资金经费、创新管护模式等各项具体工作,314日我区改革工作顺利通过了市级验收;在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方面,成立了由分管区长担任组长的确权划界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雨花台区河道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实施方案》,委托市国土局对此次确权划界实施方案内的3条河道、15座闸站进行测绘,并委托省工勘院实施2016年度工作任务板桥河管理范围划界工作,现已完成界桩埋设,累计埋设界桩190根、告示牌18块,目前正在进行档案资料整理、成果图制作等内业工作。同时2017年度工作任务正在进行设计工作图绘制。

5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对全区5条(段)骨干河道、31条(段)重要河道、23条(段)其它河道建立河长制。构建区、街道(园区)、社区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总河长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重要河湖河长由区领导担任,各河湖所在街道(园区)、社区分级分段设立河长,由相关负责人担任。设立河长制办公室,负责实施河工制日常工作。428日,区委、区政府印发《雨花台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雨委发201717号),标志着我区河长制工作全面展开。在此基础上,按照要求在区电视台、区级机关一楼显示屏上公示河长制名单,制作并树立区级河长公示牌36块,为每位区级“河长”整理所负责河道的详细情况。

6落实管养经费。每年年底编制来年水务工程养护经费计划,并报区政府审批。今年用于市政排水设施养护、水利设施养护、工程管理范围划定等管养预算经费2000多万元(含各街道、园区经费)。在落实区级水务工程养护资金的基础上,拓宽筹资渠道,积极争取省、市维修养护补助资金。

二、黑臭河道治理情况

围绕秦淮新河断面水质达标,今年需要完成24条黑臭河道整治任务。其中,农花河为国考河道。24条黑臭河道整治总长36.5公里,共需清淤约17万立方米,预计总投资2亿元左右,11月底全面完成。

1.精心组织,形成工作合力。一是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黑臭河道整治工作,先后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全区水务工作现场会,专题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明确将以黑臭河道整治为首的水环境整治工作列为区委、区政府当前工作重要大事之一,摆在全区年度工作重要位置,纳入全年目标考核。二是加强组织。成立了由区长任指挥长、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及街道(园区)主要负责人任组员的水环境整治工作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分为综合协调、工程管理、执法保障、账务审计、督查考核5个专项工作组,从全区抽调17名精干力量,集中脱产办公。各街道(园区)也相应成立了街道级指挥机构,形成区、街两级强有力的工作组织体系。三是完善制度。建立了水环境整治工作例会、信息报送、督查等制度,不断完善组织架构和工作体制机制,明确指挥部工作推进制度、人员职责等,实行制度上墙、挂图作战。

2.精细管理,提升工作效率。一是严格任务分解。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分工协作机制,按责任主体、任务量、时间节点、整治标准等要素,系统分解黑臭河道整治和排水达标区创建任务,制定下发《2017年全区建成区黑臭河道整治攻坚方案》等文件,把主体、监督等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具体人员,形成区、街道及具体责任人三级体系。二是强化困难攻坚。建立联络员会、工作例会及指挥部专题会等会议制度,每周至少召开两次工作推进会,汇总梳理和会商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明确解决思路和落实举措。三是加强督查指导。深入推行挂图作战法、一线工作法、现场工作法、限时工作法等切实管用的方法,采取现场办公、上门服务等形式,动态跟踪和推进每个项目进展,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加快推进。

3.精准发力,加快工作进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遵循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原则,按照拆、截、清、修、引、测、管、景”8项措施,将黑臭河道整治与打造水景观相结合,高标准、系统化编制整治方案;深入推行挂图作战法、限时工作法等切实管用的方法,将每项黑臭河道整治工程建设任务进行分解,通过定人员责任、定工作标准、定完成时限,确保各项工程建设扎实有效推进。所有河道均于3月底之前开工建设,截止目前,各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现24条河道已完成清淤总长度29.1公里,清淤量13.4万立方米。

三、防汛防旱工作准备情况

今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防汛防旱工作部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水、预防为主、防重于抢的原则,扎实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

1.深入开展汛前检查。2月上旬以来,各街道(园区)组织对辖区内各类水利工程、城市排水管网、在建涉水工程等进行了自查,区防办先后组织多次区级防汛检查,排查出各类险工隐患地段16处、易积淹水地段48处,并且全部明确了防汛责任,逐项落实解决方案和措施。

2.推进防汛责任落实。进一步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工程建设、汛前准备、阶段组织、物资储备、抢险救灾等各个环节。目前,区防指及街道(园区)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已调整到位,各重要河段、重点塘坝、闸站及重点险工险段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负责人已全部落实到位,已经建立责任体系并将相关信息汇编成册。517日,组织召开了全区防汛工作会议,区政府与各街道(园区)签订了防汛工作责任状。

3.认真修编制定各项预案。修定完善了2017年度《雨花台区防汛应急预案》、《雨花台区防台风应急预案》、《雨花台区防御洪涝方案》等“两预案一方案”。针对窗口重点地区南京南站专门制定了防汛工作预案。此外,在去年新建防汛决策信息系统平台、市区两级数据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各类防汛信息化设施调试工作,有效提升防汛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4.加强防汛物资储备和队伍建设。按照“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全区现存物资草包17.5万只、编织袋53.28万只、木材316.4立方米、土工布2.08万平方米,潜水泵24台、柴汽油泵37台、新配备车载便携式应急水泵3台套。进一步加大防汛抢险队伍整合力度,成立由民兵、机关干部和当地群众组成的巡堤查险抢险队伍共68支。依托水利施工队伍,成立一支30人的防汛抢险突击队。

5.加强防汛设施维护。认真组织开展泵站、涵闸和各类排水管网的维修、保养和清理工作,全区所有排涝泵站、设备和建筑物目前已全部维修到位。全面清理行洪河网,累计完成河道清淤13.4万立方米,清除违章堆放、搭建260平方。深入开展城市排水管网绞拉清疏,共清疏排水管网197公里、清运淤泥2914立方、更换窨井盖38套、雨水井盖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