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区人大第十八届常委会第6号
审议意见书有关情况的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
收到区人大第十八届常委会第6号审议意见书—《关于对区政府推进全区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后,区政府高度重视,以市委市政府、区委相关文件为指导,抓住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机遇期,始终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加速推动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精心维护良好的创新生态
(一)持续推动制度和机制创新。
强化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四个对接”,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及时雨”政策直达平台。由多部门联手打造,提供7×24在线虚拟服务专业,目前共梳理惠企政策事项76项。已上线惠企政策事项54个,包括“免申即享”12项,“即申即办”42项。已组织辖区1512家企业完成23项“即申即办”事项申报。集成服务品牌,推进惠企政策“即申即办”“免申即享”,促进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
(二)优化科创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环境。
加快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领域,支持创业孵化载体采取“孵化+创投”的模式。落实《雨花台区企业资本市场培育计划》,帮助企业上市融资。宣传推广《雨花台区企业资本市场培育计划》,搭建银政企沟通桥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广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市民营企业转贷互助基金,多渠道推广雨花金服平台,持续优化雨花金服平台功能。进一步加强银政企对接,激活党建联盟桥梁纽带作用,开展多元化活动和学习,帮助企业对接股权、债权融资需求,全方位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精准服务主导产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
(三)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持续做好助企纾困工作,为对冲疫情不利影响,支持企业稳定发展,提前启动区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申报项目82项,其中科技创新研发项目66项,科技创新补贴项目3项,疫情防控补贴项目13项,经专家评审推荐,已安排300万科技专项经费支持29个项目。建立并实施“宁科贷”资料审查“不见面、不过夜”审核机制,做到区级审核当日办结,大幅缩短企业融资周期;做好“宁科贷”等产品的宣传推广工作,每季度做好5000万以上转贷需求情况的摸排工作。截止10月底,通过南京市民营企业转贷互助基金,协助雨花台区企业成功办理转贷业务400余笔,惠及民营企业200多家,使用转贷基金15多亿元,带动银行贷款16多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加快政策资金兑现,8月底前,已将2020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奖励资金全部发放到位。
二、持续强化载体的创新功能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体制
完善孵化器考评机制。对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进行动态管理,实地走访,帮助载体提档升级。2021年新增省级孵化器3家,新增省级众创空间2家,新增在孵企业279家。鼓励载体做优做强,2021年省级绩效考评中,有5家获得优秀,4家获得良好,1家获得及格。对《关于强化市级以上科创载体高企培育工作责任落实的意见》提出修改意见,并摸底2021年市级以上科创载体高企培育工作,并且明确高企培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指标任务,按照“具体化、精准化、差异化”要求,组织市级以上科创载体开会,实施分层分类宣传动员和政策宣讲。鼓励推动400多家在孵企业申报高企。天溯创新中心和东久创新中心办公园区被评为市级“园区城市治理标准化精品示范单元”。
(二)持续做好科技企业培育工作
实施名企培育和上市推进计划,推动企业加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打造上市及储备企业集群。实施新物种培育计划、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哪吒-瞪羚-独角兽”新物种培育链条,支持“单项冠军”、“专精特新”、“链主企业”和研发类功能型总部企业等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持续汇聚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对企业的跟踪服务,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跃升发展。围绕新一代数字经济、新型都市工业等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聚焦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对符合产业发展定位、创新能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建立研发投入递增奖励制度,支持“小升高”“高升规”。截止2021年10月,雨花台区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新增在孵企业279家;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引进企业新增111家;同时雨花台高新区出台了《关于“谷雨”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若干政策(试行)》,激发区内创新创业载体招引优质初创企业,不断提升载体运营孵化能力,提档升级,努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在招引企业时严把科技成长关,引入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速度快的企业。
(三)精准服务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完善宣传培训机制,实现“智慧惠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开展“2021市委一号文”宣讲培训活动36场,线下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人才等近1900家(人次)。各类活动经媒体专门报道19条,同时通过中国(南京)软件谷、软件谷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微信公众号发布活动预热宣传信息近60条。充分用好政策直达平台,用智能化手段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为科技企业提供高效精准服务,组建企业微信群、QQ群,提高辖区企业对于市委一号文的知晓率,且做有问必答,有题必解。
三、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一)推进校地企互动融合发展
加强名校名所与雨花的双创融通,鼓励高校院所围绕雨花产业发展体系,构建西安交大全球校友(南京)协同创新中心;依托优势学科和国家级平台,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围绕急需专业、紧缺人才,建立制度化、常规化的交流培养机制,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面向科技创新需求,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体系。积极承办举办雨花全球开发者大会等数字经济相关赛事活动,塑造雨花数字经济鲜明形象。圆满完成2021年南京创新周活动任务,积极推动当年签约项目落地落实,以及持续跟踪服务2019和2020年签约项目,目前梳理运营项目共计18项,计划总投资49.5亿元;积极组织企业申报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重点国别产业技术研发合作项目3项,以及市海外研发机构、高端研发机构奖励等。
(二)持续集聚海内外高端科创要素。
借助“2021南京创新周”活动平台,与生根国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组织召开中俄(南京)数字经济创新合作论坛,现场举行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爱尔兰)工作站揭牌和4个海外项目落地签约仪式。深入实施南京市“百校对接计划”,通过向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等6所高校院所派驻科技人才专员,第十四批省科技镇长团挂职团员与山东大学科技人才专员“互派互挂”等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区情的校地合作新机制,创建校地产学研合作新路径,上半年落地新研机构1家,转化科研成果11项,开展政策宣讲16场,推动高层互访5次,拟引进高校双创人才5人。
(三)做好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保障。
实施“安居雨花”工程。不断加强住房保障力度,增加人才住房实物供给,逐步加大租赁型人才公寓建设比例,积极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为更多新就业、基础型人才提供阶段性住房保障。关注双创人才子女教育需求,建立完备的双创人才子女教育保障机制。提升医疗健康服务针对性。不断完善15分钟健康服务圈,让双创人才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服务。
特此报告。
雨花台区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