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雄街道新林社区,李华东代表的故事就像一本鲜活的“民生日记”。这位雨花台区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人大代表,以行动践行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铮铮誓言,用九年时光在2平方公里的社区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从社区党委书记到居委会主任,李华东将多重身份转化为履职优势,把人大代表职责细化为一项项惠民实事。他常说:“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群众家里全是办法。”正是这种“身兼数职”的特殊经历,让他既能从政策层面把握方向,又能从执行层面破解难题,用实干诠释“脚下沾泥土,履职有温度”的为民情怀。
叩开千家门,用脚步织密民情网络
2016年12月,李华东(2025年8月任大方社区党委书记)初任人大代表时,已是新林社区党总支书记,拥有二十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但他没有躺在经验簿上,而是以“新兵”姿态开启学习征程。办公室里堆起《宪法》《代表法》《选举法》等法律文本和人大业务资料,党的最新政策文件被他反复研读标注。他说:“服务群众的本事永远学不够,新时代的代表工作,我们老同志更要当‘小学生’。”
学习成果迅速转化为行动坐标。李华东把办公室“搬”到了社区角落,小区广场的石凳成了他听取老人心声的“民情接待站”;在老旧小区的楼道里,他俯身倾听独居老人的担忧;物业办公室的监控屏前常有他与居民讨论安防改造的身影。他的手机号成为全社区都熟知的“民生热线”,24小时开机待命,连凌晨三点的求助电话都能听到他沙哑却温暖的“您慢慢说,我记着呢。”
九年间,李华东的脚步丈量了新林社区的每寸土地。他的民情笔记本已用完了11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家长里短、急难愁盼:从独居老人的用药需求,到双职工家庭的托育难题;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多方协调,到社区口袋公园的选址设计......点滴民声都化作他笔下的条目。这些行走中沉淀的民意,像精准的“导航仪”,指引着他为民办实事的方向。
新林社区是一个集拆迁安置房与商品房小区为一体的复合型社区,常住居民18000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约1000人,0-3岁婴幼儿约200人,面临着老龄化率与托育需求激增的双重压力。李华东在日常走访过程中也深有感触,一方面独居老人就医难、监护缺失,另一方面,双职工家庭常因“带娃难”影响工作。
针对“一老一小”困境,李华东带领社区精准解题。对社区总建筑面积2881㎡的党群服务中心进行适老化改造,打造成集诊疗、康复、文娱于一体的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居民活动场地占比达90%;为87户特殊老人家中安装智能监护系统,并为空巢老人建立“爱心敲门”日报机制。聚焦0-3岁婴幼儿家庭“带娃难”的核心痛点,升级70㎡社区亲子室为市级标准托育点,于2024年12月正式投入投用,成功解决43户双职工家庭育儿难题。真正实现了老年人“下楼就医”与婴幼儿家庭“15分钟托育”的双重民生保障。
李华东常说:“叩开千家门,带回来的不仅是民情民意,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信任。”如今,他办公桌上的“民情地图”已更新到第9版,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的不仅是门牌号,更是一名基层代表用三千多个日夜绘就的“幸福坐标”。
办好百姓事,以实干诠释初心使命
“以前晒被子得‘抢地盘’,现在随时都有地方晾,太方便了!”看着楼顶整齐排列的公共晾衣架,新林芳庭小区居民李阿姨笑得合不拢嘴。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李华东始终坚持站在群众之中,倾听群众呼声的成果。
此前,在社区党委搭建的“莲心亭”议事会上,不少居民提出楼顶公共晾晒空间不足的问题。在新林芳庭小区,每到晴天,有限的晾衣杆被占满,晚来的居民只能在楼前拉绳索、架竹竿,甚至不得已将衣物晾晒在绿化带、楼道等区域,不仅影响小区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一边是百姓日常生活的需求,一边是环境规范管理的要求,矛盾面前,群众的需求是第一选择。”李华东说。
为了解决这一困扰居民多年的“心病”,李华东十分重视,主动牵头,多次组织社区两委、居民代表等召开专题协商议事会。施工前,他多次实地勘察各楼栋楼顶空间,结合居民户数与实际需求,科学规划晾衣架布局,不久后,首批晾衣架优先在居民反映强烈的楼栋试点安装。如今,崭新的不锈钢晾衣架已在27栋楼顶整齐排列,不仅让棉被衣物有了“阳光驿站”,更让曾经横七竖八的“蜘蛛网”彻底消失,实现了人居环境“颜值”“品质”双提升,得到了小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今年上半年,新林社区成立为老服务专项调研小组,李华东任组长。他带领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板凳议事会”“入户恳谈”等形式,广泛收集老年居民在文化娱乐、休闲设施等方面的“微心愿”。结合空间资源评估与适老化改造标准,最终选定15处新增休闲桌椅等设施的点位。面对居民对休闲设施的渴望,李华东的脚步更快了,他带着规划图纸多次奔走协调。6月初,“社区合伙人”雨花吾悦广场为社区捐赠了8套适老化休闲桌椅及遮阳设施,古雄新居、新林芳庭两个安置小区已率先完成设施落地,打造成“银发社交驿站”。
现阶段,李华东正带领社区紧锣密鼓对接辖区物业及更多共建单位,统筹推进第二批次设施的安装落地工作,确保惠民工程高效推进。
凝聚众人智,让社区成为共治舞台
在新林社区,活跃着这样一群“社区能人”:退休医生化身健康守护者、热心大妈变身金牌调解员、艺术大师成为文化播种者……这些身怀绝技的“社区宝藏”,正将专业所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人人有舞台、事事有人管”的共治图景在这里生动呈现。
近年来,在李华东的带领下,新林社区持续创新治理模式。建立50余人的“四有能人库”,创新“选拔+培养+孵能”机制,孵化出文化艺术中心、家事调解室等特色品牌;通过7期“能人训练营”培养出政策解读、矛盾调解等治理多面手,完成8个民生项目惠及1200余人次。构建“1+3+N”治理体系:以“红领先锋队”为核心,联动64名“红色管家”,搭建“莲心亭”议事会、物社联席会、楼栋恳谈会三大协商平台,整合36家“社区合伙人”组建N支专业服务队,通过“群众点单—支部派单—能人接单”闭环机制,成功破解停车难、环境整治等17项社区难题,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目标。
此外,2024年9月,李华东主导升级“宁小蜂驿站”服务体系,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联动商圈及4个小区站点,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服务。驿站配备微波炉、医药箱等设施,创新设置“资源兑换墙”和“随手拍”小程序,将快递员、外卖骑手转化为社区治理的“流动探头”。这一“服务+治理”模式,既解决了新就业群体的实际需求,又引导其参与社区共建,实现了从服务对象到治理参与者的转变,为新业态劳动者融入社区治理探索出新路径。
新林社区通过搭建平台、创造环境,让这些“民间高手”在基层治理中绽放光彩。李华东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能人治社”模式,以“党建链”串起“服务链”,把分散的社区能人凝聚成治理合力,让社区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李华东的履职实践生动诠释了这条扎根泥土的代表之路,从“个人奉献”升华为“制度创新”,从“办好实事”进阶到“赋能治理”;他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换取信任,在家长里短中践行“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让民主法治的根系深扎在基层土壤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