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作者:时间:2023-09-27点击:10

关于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区民政局局长宋海红

2023926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受区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我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对于优化社会保障结构、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紧贴困难群众幸福冷暖。近年来,雨花台区民政局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区决策部署,稳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创新推进救助制度综合改革,持续增强管理服务效能,在全区民政系统基本建成分层分类的综合社会救助体系,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取得成效

(一)创新救助制度完善帮扶措施,救助体系更有内容

聚焦特殊困难群体实际需求,持续完善我区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打造兜底保障社会救助圈。

一是优化救助政策功能定位。结合雨花救助工作实际,出台《雨花台区关于在常态疫情防控下聚焦六类群体提升民生兜底保障的实施意见(试行)》《雨花台区特困群体救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政府购买服务救助资金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在区级层面,对现有救助政策进行扩围提质,适当加大救助力度、扩大救助覆盖面,形成雨花社会救助一个体系”“两个保障”“三个机制一个体系就是以基本生活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两个保障即救助力量保障与救助资金保障;三个机制即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和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二是加大二次救助力度。面向因病致贫支出型困难家庭、低保和低保边缘、四类失能老人、困境儿童、优抚对象和残疾人六类困难群体,每年区公共财政预算安排800万元专项资金,对获得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儿童、重病重残等特殊困难群众,开展二次救助,进一步提高救助实效,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从202010月至20236月,实施二次救助以来,累计救助困难群众2.3万人次,发放六类困难群体救助资金753万元。

三是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下发《雨花台区社会救助一事一议申报审批工作规程(试行)》,在各街道(园区)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细化救助类型分为急难型和支出型,推动急难型救助全覆盖,为在本区因突发急病、遭遇火灾、交通事故、意外伤害、重大疫情、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需要立即采取救助的人员提供紧急救助,从而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的基本生活困难,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体系的托底保障功能。

(二)持续提升社会福利保障水平,救助帮扶更有温度

强化救助政策的惠民利民功能,针对空巢独居困难老人、重病重残户、困境儿童等不同类型困难群众开展分层分类精准救助,织密织牢基本生活兜底保障网。

一是开展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深入开展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专项排查整治,坚持主动找”“交叉比系统核相结合,逐一入户摸排走访,梳理形成需要跟踪帮扶的重点家庭或人员清单447502人),及时纳入救助范围,进行跟踪帮扶。依托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开展智慧核对精准救助行动。截至8月底,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已经汇集我区6214名低收入人口信息,约占全区户籍人口33.4万的1.86%。其中,低保1902人、低保边缘346人、特困192人、支出型困难人口26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078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240人、困境儿童430人,实现对困难群体的信息汇聚、常态监测、快速预警等功能,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二是分层提高社会救助标准。扎实开展基本生活救助。持续提升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今年7月城乡居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103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1050元,这是我区连续20年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标;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与低保标准同步增长,并适度提高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未成年人和部分残疾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使低保标准增幅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五年来(2019-20238月),累计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临时救助、六类困难群体保障等各类保障金约2.2亿元,保障各类困难群体48万人次,特殊困难群体得到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持续改善。及时给予急难社会救助。为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2020-2022年对因疫情、因灾、因病等原因造成临时困难的家庭实施临时救助363人次,发放救助资金83.5万元;为全区2556名低保、134名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7名困境儿童和1055户低保边缘,发放爱心消费券”3752张,有效缓解了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的生活困难。

三是分类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人员,采取单人保形式纳入保障范围。将符合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等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为全区161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签订《四方委托照料服务协议》,对31名不能生活自理的特困人员,通过集中供养的方式进行救助。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为近160户低保、低保边缘家庭内的重度残疾人,每月提供不少于15-20小时的上门照护;为全区259名失能失智及孤寡老年人、以及重病需长期照料护理的困难户、重度残疾人等困难家庭提供微雨助家短期照顾服务;依托雨花台区虹桥康疗中心,每月为约40名困难精神障碍患者提供预防复发、生活技能、职业康复、心理治疗等9项专业化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方式初步形成,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积极发掘社会公益慈善资源,救助帮扶更有力量

引导支持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救助帮扶,凝聚社会力量实现弱有众扶

一是加强困难群体探访关爱。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重点空巢独居老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展春节走访慰问、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等集中走访慰问活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第一时间传递到辖区的每个角落。2020-20234年春节期间,共走访慰问困难群体1108915753人,共计发放慰问资金1198万元;20227-8月高温期间,为全区1785户低保家庭和特困人员一次性补贴65度电费,累计上门巡访空巢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特困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1万余人次。

二是创新救助帮扶形式。指导8个街道(园区)开展以困难群体关爱帮扶为主旨的公益路演活动,组织爱心企业与特困群众对接,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2021年以来开展公益路演20余场,共募集善款300余万元,惠及困难群众近500余名。开展2雨童微心愿认领活动,邀请爱心人士为400余名困境儿童实现心愿。先后与了凡文化、深圳航空、南京人保等单位合作,为困境儿童举办中华文化精典讲座、呵护童心与爱相依承载希望放飞梦想迎五一庆建党、雨润童年花开有声六一儿童节暨未保宣传月等关爱活动20余场,受益儿童达1500多人次。

三是构建多元爱心救助体系。成立雨花台区慈善总会,打造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联动的平台,整合机关部门、团体组织、爱心企业等多方资源,募集爱心资金,开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学等救助项目,形成社会救助强大合力。2021年支出善款245万余元,用于防疫捐赠、关爱困境儿童、会同街道帮扶困难家庭等慈善救助活动;2022年投入爱心资金170余万元,聚焦困境儿童、困难老年人、重度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开展爱心助学、助老敬老、元旦春节慰问、灾后重建等爱心公益项目,积极传递雨花温情形成慈善效应,实现政府搭台、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唱戏、受助者获益的良性救助生态。

二、存在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在社会救助和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短板:

一是跨部门信息沟通共享不对称。由于区民政与公安、人社、残联、医保、住建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还不健全,对于困难群体的动态跟踪管理不够及时,导致社会救助措施落实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二是基层救助队伍建设仍要加强。目前基层专人专岗从事社会救助的工作人员存在不足,人员年龄老化与兼职情况比较多。这导致基层救助的准确度还不够高,经办人能力比较薄弱,影响民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大病救助等政策门槛偏高。目前救助政策的标准是由省市综合考量当地的财政状况等因素统一制定的,但对于部分低收入家庭(有重病重残、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和因病致贫支出型困难群体,在现有救助政策覆盖后基本生活仍然比较困难,针对这几类特殊困难群体,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性的倾斜和专项救助资金的投入。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区民政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分层分类救助体系的要求和习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化雨花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加快构建综合社会救助格局,以有力有效的救助帮扶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一是完善救助体系,拓展服务内涵。整体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六类困难群体兜底保障等救助工作,健全区街社联动、立体救助、协调一致、运作规范的社会救助体系,兜住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结合几年来雨花社会救助实践经验,修改完善六类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实施细则,细化六类困难群体救助的施救人群认定范围,让更多特困、低保、低边及支出型困难家庭人员等困难群体得到救助。加强生活救助和大病救助的保障力度,适当降低二次救助门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社会救助整体扩围、提质、增效。

二是注重精准救助,筑牢兜底保障。健全区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加大与公安、人社、残联、医保、住建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力度,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严格执行入户走访和调查制度,通过资源整合、技术手段确保救助对象准确认定,切实做到对象准确、待遇公正、进出有序,实现从人找政策政策找人的转变。积极选配政治素质高,对弱势群体有爱心、有耐心的人员充实到一线社会救助工作中去,加大培训力度,强化监督检查,提升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能力。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救助渠道。构建由政府、企业、基金会、社会组织、爱心团体等组成的全方位救助服务体系,指导区慈善总会、新西善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广泛联络各类慈善救助资源,积极募集爱心善款,开展助老、为小、助残、帮困等各类救助项目,帮助更多困难群体感受到慈善温度。为困难群体提供资金救助的同时,也提供疾病科普预防、心理咨询等人文关怀服务,形成资金+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模式,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救助需求,进一步拓展社会救助内涵。

    以上报告如有不当之处,请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批评指正。